如何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1、安全第一是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和高度,表明在生产范围内,安全与生产的关系,肯定安全在生产活动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2、贯彻预防为主,首先要端正对生产中不安全因素的认识,端正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态度,选准消除不安全因素的时机。在安排与布置生产内容的时候,针对施工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因素。
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是最佳选择。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经常检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采取措施,明确责任,尽快的、坚决的予以消除,是安全管理应有的鲜明态度。
扩展资料: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
据《当代中国的劳动保护》一书中介绍,文化大革命后,国家劳动总局劳动保护局局长章萍提出了在生产中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实际上就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经全国讨论后,认为这一提法比较科学,有利于安全生产和遏制事故的发生。
1984年,主管安全生产的劳动人事部在呈报给国务院成立全国安全生产委员会的报告中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方针写进了报告,并得到国务院的正式认可。
1987年1月26日,劳动人事部在杭州召开会议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劳动保护工作方针写进了我国第一部《劳动法(草案)》。从此,“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便作为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而确立下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生产方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是什么意思?
"安全第一"这个词最早是美国钢铁公司B·H·凯里董事长提出来的。1906年,凯里从长期接连不断的事故申得出教训,下决心摆脱焦头烂额的困境;他别出心裁地把公司提出的经营方针加以变动,将原来的"质量第一"、"产量第二",改为"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这项方针的改动、既保障子雇员的安全,又使质量,产量得到保证,凯里"安全第十"的口号和他的安全措施取得了成功,震动了美国的实业界。1912年,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研究制定有关安全的法律草案。1917年英国的伦敦也成立了安全协会。从此"安全第一"的口号为许多企业和管理部门所接受。
安全第一的含义:
(1)劳动者的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生产和安全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离开生产活动,安全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安全保障,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将安全生产放在第一位,必须把保护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2)抓生产首先抓安全,组织和指挥生产时,首先要认真全面地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和可能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数量、性质、来源、危害程度、危害途径及后果,可能产生危险有害作用的过程、设备、场所、物料和环境,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搞安全、防事故,首先要知道哪些有害危险,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危险预知是第一位的。
(3)当生产任务和安全工作发生矛盾时,应按“生产服从安全”的原则处理,把安全作为保障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确保安全才进行生产。
(4)在评价生产工作时,安全有“一票否决权”,不抓好安全生产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5)各岗位上的生产人员,必须首先接受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