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和周瑜之间是什么关系?
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兴平二年(195年)周瑜前去探望身为丹阳太守的从父周尚。正好孙策率军入历阳(今安徽和县西北),将要东渡长江,于是写信给周瑜。周瑜率兵迎接孙策,给他以大力支持。孙策十分喜悦,说:“我有了你,事就成了。”
于是,周瑜随从孙策先克横江(今安徽和县东南长江北岸)、当利(今安徽和县东,当利水入江处),接着挥师渡江,进攻秣陵(今南京江宁秣陵关),打败了笮融、薛礼,转而攻占湖孰(今南京江宁湖熟镇)、江乘,进入曲阿(今江苏丹阳),逼走刘繇。
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随周尚到了寿春(今安徽寿县)。袁术发现周瑜有才,便欲收罗周瑜为已将。周瑜看出袁术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所以只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周瑜在做居巢县长认识了鲁肃,认为他非同寻常,就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建安三年(198年),周瑜和鲁肃一同回到吴郡(今江苏苏州)。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
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
孙策还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因庐江一带,士民向来佩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建安四年(199年)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
十二月,孙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虏获袁术手下刘勋家人及他们部下的男女亲族,其中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第二年年初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26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孙权。孙权统业时,年龄尚小,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
天下英雄豪杰散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张昭和周瑜等人认为孙权能与他们一起成就大业,所以倾心服侍他。
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当时孙权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孙权的支持。
扩展资料:
1、孙策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征得袁术许可,东渡长江,进攻樊能、于糜,又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并以曲阿为据点,与扬州刺史刘繇进行决战,大败刘繇。
建安元年(196年),率兵进攻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被朝廷任命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
建安三年(198年),朝廷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并封为吴侯。建安四年(199年),孙策击败庐江太守刘勋及刘表部将黄祖。建安五年(200年)初,在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
同年4月,孙策在丹徒狩猎时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2、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今安徽庐江县西南)人 。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策
连女人都一起娶,孙策跟周瑜到底是什么关系?
周公瑾的一生,除了鲁子敬外,似乎只有孙伯符一位知己。
庐江舒城,两人一见如故。伯符由是拜见公瑾双亲,通家之谊开始。他与孙伯符实在太像、太像 ,孙伯符想要的天下,像极了他所向往的样子。
孙文台公作古后,公瑾与伯符一起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开始振兴父辈的基业。两人南征北战,终于稳住了江东一方。就在伯符想要大展宏图,北伐中原之际,却遭遇不测,猝然离世。
伯符的故去,自然导致江东人心不稳、军中不宁。公瑾不顾世之非议,决然将兵赴丧,适才守住了江东一方安宁。既然伯符决定将江东托付给二弟仲谋而不是幼子孙绍,那就如公所愿。伯符的母亲告诫次子仲谋说:吾视公瑾如子,汝得兄事之。江东之局,由是复安。
曹公南狩,江东士族一片降归之议,仲谋犹豫不能决。此时公瑾的归来无异于给了仲谋绝无仅有的底气,彼可一战擒之的豪气坚定了仲谋的决心,方才有了“复有议降者如此桌”(斩桌角)的场面。
赤壁,是公瑾名扬天下的地方。那是他和曹公的第一次的对决,他以一己之力力排众议,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此役过后,纵横天下的曹公终其一生也未曾跨过江东半步。公瑾不死,孤不得安。
后人盛赞道:当时人物如周瑜辈,盖百世之才矣 !
然而,他的敌人从来不是最令人畏惧的曹刘,而是他苦心孤诣辅佐的主公——孙仲谋。
赤壁一战成名的公瑾实在是一时风光无两,以至于功高盖主。吴地旧部开始掣肘,内部不稳的局面,使得公瑾这一生都再无机会,踏上当年伯符所心心念念的北伐征途。
他少精意于音乐,虽三爵之后,曲有阙误,必知之,知之必顾。后人赋诗曰: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抚弦。顾曲周郎曾经潇洒若是,而今却是满怀孤愤。曾经的意气风发,再也不可复得。
他所为的,不过是,辜负了伯符当年逐鹿天下的雄心壮志。
建安十五年(210年),公瑾在准备北伐的途中病逝,时年三十六岁。
起初,程普与他不和。在他过世后,程普悲不自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酿,不觉自醉。
三国正确cp,比如说:大乔X孙策 小乔X周瑜 之类的。~~
如果是BL向,那就是攻在前,受在后。如果是BG向,那就是男的在前,女的在后。
比如说LL的那个就应该是孙策X大乔,周瑜X小乔。
当然在我眼中最正确的是孙策X周瑜。
送LL一张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