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唐哪位开国功臣的后裔,以凶残方式亲手把大唐灭亡?
一:“凶手”竟是忠良之后
中国历代王朝的谢幕里,大唐王朝的灭亡,最能让人生出“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感叹:这个承载着中华文明骄傲的强大王朝,拥有秒杀突厥的强大武力与远播欧亚的文化影响。近三个世纪的时段里,都是东亚大陆巨人般的存在。却在公元907年,被穷出身的后梁节度使军阀朱温,拿着刀枪赶下了皇位。狼狈到凄惨的景象,引得后世多少文人哀叹。
而亲手帮助当时的后梁军阀,接下来的后梁开国皇帝朱温导演这一切的,更有他麾下一位手腕心机堪称当时顶级的强大谋士,有着“鸱枭”称号的李振。以宋代以后诸多学者的狠踩怒骂说:比起亲手做恶人的后梁军阀朱温,这位李振先生才是亲手灭亡唐朝,甚至开启五代战乱时代的“幕后凶手”。
不过,最叫许多后人唏嘘不已的是,比起与唐王朝苦大仇深的穷草根朱温,一直鞍前马后为朱温出坏主意,活活把唐朝往死里坑的李振,却是根正苗红的大唐开国功臣后裔。倘要论起家族功业来,唐末好些名门重臣,恐怕都要乖乖靠边站。
李振,字兴绪。原本姓安,祖上是大唐开国功臣“凉国公”安兴贵。自唐高祖李渊起,安氏家族就忠良辈出。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里,李振的曾祖父安抱真不但慷慨赴国难,更因耻于和叛贼安禄山同姓,愤然请求改名,然后被感动的泪哗哗的唐朝赐名“李抱真”。这以后更多次率兵为大唐扫除叛逆。接着从李振的祖父到父亲,也都是浴血奋战的好汉。忠勇护国的家风,一直传承到李振这一代。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家风熏陶长大的李振,怎么会瞪圆了眼要毁唐朝?其实,在满怀理想的青春岁月里,青年李振也曾有颗报效大唐的雄心。更兼一身不凡的天赋,典籍韬略全都无师自通。接着信心满满参加科考,满以为可以大展宏图,却接连被泼了满头凉水:报效大唐?你有钱吗?
此时的唐王朝,已经腐败到不可救药,就连素来号称“净土”的科考,也是常年金钱开路。满以为能用才华征服考官的李振,连续好几次落了榜。唐朝的腐败被他看了个透,大好年华也被白白耽搁。但即使这样,当时李振还是没放弃,又一跺脚从了军。好不容易屡建战功升任台州刺史,还没到任就赶上董昌在台州叛乱。“刺史”当然也就黄了。可怜赴任的李振正走到郓、汴之地,半生立志报国,此时却走投无路。
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个人笑眯眯的站在李振面前:兄弟,报效唐朝你是没指望了,不如就来报效我吧。
这个改变李振命运的人,就是此时野心勃勃的晚唐军阀,未来大唐王朝的“终结者”:朱温。
二:吃饭睡觉坑大唐
李振与朱温的相识,被后世史学家加了很多形容词,诸如“臭气相投”“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恶词一堆。但有一条却是事实:李振得遇朱温,确实如鱼得水。
自从做了朱温的幕僚,深受朱温信任的李振,从此也彻底放轻松。当年的雄心壮志全成了浮云,反而一心一意,为朱温的扩张大业努力。在朱温兼任郓州节度使的时候,李振就做了节度副使,成为朱温控制区域下当之无愧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憋屈大半辈子的他,此时人生算是翻了手。而他一如既往精准的战略目光,更死死盯住一个新目标:大唐都城长安。
身为名门后人,李振常叫朱温及其麾下众将叹服的,就是他不凡的口才气度。无论多么凶险的场面,他常是一派淡定,甚至面对敌方相加,他也能轻松高谈阔论。好几次朱温生死一线的恶战,全是李振轻松踏入敌营,一番纵论天下,就说得敌方跪倒一片。乖乖跟着李振跑来投降。类似神奇场面见多了,朱温也就坚定了信心:有李振做我使者,改朝换代这事,那是相当靠谱。
于是,满怀着朱温的期待,李振轻松踏入了这个曾给他无数屈辱的长安城。一到就被唐朝的宦官们热情围住:此时唐末宦官专权,执掌神策军的宦官刘季述,正图谋废黜唐昭宗,因此也猴急着要争取朱温的支持。但万没想到,刘季述刚打开这话茬,接着就被李振骂了个狗血淋头: “以百岁之奴侍奉三岁主,此乃不义之举。”
如此义正辞严的场面,叫李振俨然成了一副忠臣形象。甚至长安城里好些心怀唐朝的官员们,说起这事也偷偷叫好。可他们哪里想得到:李振恨这些祸国殃民的宦官不假,但他同样恨的,更有这烂透了的大唐王朝。之所以发这句豪言壮语,就为给唐朝设计个“连环坑”。
果然,不出李振所料,被李振明确拒绝的刘季述狗急跳墙,反而提前发动了政变。先囚禁唐昭帝,立李裕为皇帝。而此时的宦官依旧不忘争取朱温,并表示愿将唐朝政权让与朱温。幸福来的这么突然,以至于朱温和麾下将领们,一度也花了眼。差点就晕乎乎跟刘季述手拉手掌权。关键时刻,却又是李振一声怒吼:“行正道则大功勋可立!”
晕乎乎的朱温总算猛醒了:对啊,长安经此内耗,已经毫无抵抗,大唐江山唾手可得。一旦和这帮宦官合作,那可就是吃相难看,没准就成了全天下的讨伐对象。于是在李振的活动下,朱温拉拢了唐朝宰相崔胤,里应外合杀进长安,先把刘季述等宦官们一勺烩,做了拥立唐昭宗复位的大功臣。然后李振又亲自奔赴青州,一番巧舌如簧,骗的忠诚唐朝的节度使王师范向朱温投降(后来王师范全家被朱温杀害)。几乎是手把手,把朱温捧上权力巅峰。
也正是在李振这番卖力活动下,唐王朝的末日终于到来了:沦为傀儡的唐昭宗先被朱温迁到洛阳,随后又被残忍杀害。而在朱温废唐自立的前夜,曾受够唐朝窝囊气的李振,积攒半生的愤怒也终于爆发:当朱温为怎么处置唐朝官员而纠结时,李振恶狠狠 “此等自谓清流,宜投诸河,永为浊流。”这种事因为丝毫没有损害到朱温的利益,便“许而笑之”。
这“一笑”的后果,就是唐朝高层三十多名官员,被朱温在河南滑县白马驿杀害,然后全数投尸到黄河中。近三个世纪的唐朝历史,就以这血腥的方式,划上了句号。
而李振,这位为唐朝“选择死法”的谋士,也以这毒辣一幕,有了“鸱枭”的称号。此时的李振可谓荡平当年心中郁结。
三:叛国身死
朱温灭唐建立后梁之后,李振一度升至户部尚书,任崇政院使,掌握了朝政大权。但后梁灭亡后,后唐虽赦免后梁旧官僚,但横遭小人构陷,曾经叱咤的风云人物为求生却选择屈膝认罪。但此举并没有为他赢得一线生机,第二日连带族人全被处死。
说起李振的结局,北宋以来的好些士大夫们,也多次感慨“小人枉做小人”。李振反复无常的一生,固然叫人唏嘘。但这样一位忠良之后,却在腐败的晚唐,活活沦为了唐朝的敌人。如此唐朝,不亡才叫难。
二、西汉开国功臣陈平的后代为什么不得善终呢?
陈平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其多次救刘邦于危难之际,是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他被封侯拜相,享尽殊荣。即便死后,侯位也得以沿袭给子孙,但最终陈平的后人却难得善终,着是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陈平虽然足智多谋,但其“智”多为小聪明,“谋”也几乎都是阴谋。这些在当时崇尚品德礼数的社会背景下并不被人待见,也多亏了刘邦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流氓君主,所以陈平得到重用,可他的名声并不好。就连陈平都认为自己德行有亏,恐殃及后世。后人也以他的观点作为家族不能保全的论据。但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因为陈平没有后知五百年的能力。
陈平作为开国元勋,爵位世袭,留有封地。在他死后这些都正常的过渡给了儿子陈买,陈买又传给孙子陈恢,知道第四代陈何,因为犯了律法,才被汉武帝处死,并剥夺了封地和侯爵。而这些都是陈平死后几十年的事情了。
所谓富不过三代,陈平创下基业的艰辛,他的子孙并不一定能够体会,可能就认为自己就是高人一等,逐渐就开始无法无天,作奸犯科了。这不止陈平家这样,几乎所有家族都不能长久居于高位。和陈平同时期的萧何、周勃等功臣也都是在武帝时期被废除封地和世袭爵位。
在陈平的诸多妙计中属这六计最为出名,从这六计我们可以看出主陈平此人非常懂得揣测人心,利用人性。是实实在在的大阴谋家,虽然都成功了但是阴谋毕竟是君子所鄙视的。最后也正如陈平所言,子孙后代再也没有什么大作为。
陈平家族没落的真正原因是阻挠了皇权的集中,汉景帝、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处心积虑进行削藩,为此甚至造成七国之乱。陈平家族作为异姓诸侯,实力远不如各藩王,但也是一股力量。刘彻很可能是通过打击这些小的势力来威慑各藩王,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
三、明朝亡国时,开国功臣的那些后代们都在干嘛?
明朝亡国之时,统治者的后代们都在碌碌无为,都在享乐游玩,亦或者坐以待毙!
碌碌无为的子孙们
应该这样说,明朝的灭亡主要源于明朝的后代子孙们碌碌无为,因为从明朝崇祯皇帝一直到明朝的朱由检等人,他们的后代基本上在明朝都没有任何的官职,换句话说他们更加崇尚于想着享福,并不想去做出更多的贡献,因此在清兵入侵知识或者说在农民起义战争之时,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
纵情享乐的子孙
其实在明朝的皇帝,明朝统治者的后代们有相当一部分在明朝灭亡,大部分无为的子孙都在外地游玩,换句话说,当闯王李自成攻进北京之前,他们还在外面游玩,丝毫不知甚至明知朝中有事情发生,却只顾自己享乐贪玩儿。最终历史就像我们所知道的一样,1644年闯王李自成一举攻占北京,将明朝的江山拿下!当然闯王李自成在攻进北京不久之后便退出了北京城,因为后金的清朝也在对北京窥视已久!
坐以待毙的公子哥
其实据民间野史所记载,明朝在灭亡之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军力和国力的,但是由于明朝统治者的子孙们都碌碌无为,最终导致他们根本就对暂时无能为力,他们有的只是恐惧害怕以及坐以待毙的形态,因此在李自成攻占北京之前,他们都每天焦急如焚,每天都期望着边疆的军事能够回来就煮,但是事实上明朝已经没有那些真正的边疆的军队了!
四、清朝开国五大功臣后人
1、瓜尔佳信男公费英东
瓜尔佳·费英东(1562年—1620年)清初开国功臣,满洲镶黄旗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子,以骁勇善战著称。
公元1588年(万历十六年),随父率部归顺清太祖努尔哈赤,授一等大臣。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与额亦都、扈尔汉、安费扬古、何和礼,同为理政五大臣。
后有跟随努尔哈赤攻取明抚顺,被誉为“万人敌”,费英东跟随努尔哈赤三十余年,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屡立战功,授一等总兵官世职。
公元1620年(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费英东结束了其戎马倥偬的一生,终年五十七岁。公元1632年(天聪六年),清太宗皇太极追封费英东为直义公。后清廷建立太庙,让费英东配享太庙。
2、纽祜禄宏毅公额亦都
钮祜禄·额亦都(1562年-1621年),满洲镶黄旗人,清朝(后金)开国名将。
额亦都早年随姑姑生活,后归附努尔哈赤。他骁勇善战,随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深受信赖,赐号巴图鲁。八旗确立,额亦都隶属镶黄旗。后金建立后,额亦都为五大臣之一,后参与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官至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
天命六年(1621年),额亦都病逝,后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庙。
3、董鄂温顺公何和理
董鄂·何和礼(1561年-1624年),明朝文献记载为好好里,满洲正红旗人,清朝(后金)开国名将。
何和礼原为栋鄂部首领,后归附清太祖努尔哈赤,随其统一女真各部,并娶其女为妻,被尊称为栋鄂额驸。后金建立后,何和礼为五大臣之一,后参与萨尔浒之战、沈阳辽阳之战,官至三等总兵官。
天命九年(1624年),何和礼病逝,后追封勇勤公,谥号温顺。
4、佟忠烈公扈尔汉
佟佳·扈尔汉(1576~1623年)清初开国五大臣之一,隶满洲正白旗人。世居雅尔古寨,从其父归顺建州。努尔哈赤收为养子,赐号觉罗氏。每战必为前锋,从灭乌喇,多有战功。后金开国后,执掌镶白旗,赐号达尔汉。
天命四年,参加萨尔浒之战,败明军抚顺、开原二路。旋又设伏,与诸贝勒尽歼明将刘綎所部五万人。五年,在沈阳败明总兵贺世贤,历加世职至一等总兵官。
八年,去世,终年四十八。太祖亲临其丧,以吊其功勋!诸子:浑塔袭三等总兵官,准塔别有传,阿拉密袭准塔世职。
5、觉罗公安费扬古
觉尔察·安费扬古(1559—1622)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隶满洲镶蓝旗。完布禄子,世居瑚济寨,后。少随父归太祖努尔哈赤。1621年,攻取辽沈,战功卓著。天命七年七月,卒。顺治十六年,追谥敏壮,立碑纪其功。康熙五十二年,追赐三等轻车都尉世职。
五、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开国功臣的后人为何不出来救国?
刘秀建立的东汉,是中国历史上最特殊的政权,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集团共治天下的模式。以开国功臣为班底的豪门集团,在对皇权形成掣肘的同时,又起到拱卫皇权的作用。
应该说,这种结构对政权的稳定,是有积极意义的。然而汉灵帝刚刚驾崩,董卓就借“十常侍之乱”,率西凉大军悍然入京,挟持了少帝刘辩和弘农王刘协,瞬间控制了军政大权。不久,董卓又废杀少帝及何太后,拥立刘协登基,可以说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董卓乱政,就是引爆摧毁东汉政权的炸弹。袁绍等豪门士族,纷纷在各地拥兵割据,统一的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那么,曾经拱卫皇权一百多年的功臣势力家族,他们为何不站出来挽救危局?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大多数人一看到这么问题,立刻脱口而出:富不过三代,败家了呗。其实不然,以邓禹、马援、阴识、耿弇、窦融、梁统、贾复等为首的几大家族,占据东汉政治核心层一百多年,东汉的历史就是这几大家族书写的。直到汉灵帝时期,他们才退出历史舞台的中心。
汉灵帝在位期间,除了短暂出任大将军的窦武(窦融玄孙)以外,三公及诸将军主要有:袁隗、杨赐、陈耽、刘宽、袁逢、许戫、张温,和张让、曹嵩、蹇硕等宦官,及何进、何苗、董重等外戚。
这份名单里,已经没有一位开国功臣家族后人。到底是什么力量,导致一个稳固的政治结构,迅速瓦解了呢?因为功臣势力在皇权的长期斗争中败下阵来。
东汉外戚,除了汉安帝阎皇后外,其余都是云台功臣的后代。也就是说,东汉外戚其实是功臣势力的代表人。
东汉有一个怪圈,除了头三任,其余的皇帝即位时都未成年,君权掌握在以皇太后为首的外戚手中。同时,这些太后与皇帝又不是亲母子,往往皇帝成年后,太后也不愿意归政,导致皇帝与外戚之间矛盾重重。
比如汉安帝刘祜,他12岁即位,邓太后临朝称制。直到汉安帝26岁那年,邓太后去世,他才得以亲政。掌权后的汉安帝,立刻对邓氏一族展开了血腥的清洗,邓太后的弟弟邓悝、邓弘、邓闾,和大将军邓骘父子,全部被冤杀。
又比如梁妠去世后,她的哥哥梁冀,和梁冀的儿孙,及所有外家,无论老少全部被诛杀。
总之,每一任外戚得势时呼风唤雨,皇帝一旦掌权,他们的下场非常悲惨。这样的剧情,周而复始地上演了一百多年。
汉桓帝掌权后,接连废掉梁氏和邓氏两任皇后,又刻意培养宦官势力,严厉打击功臣豪门集团。梁冀之死,就是汉桓帝利用宦官势力,对外戚的反击战。
汉灵帝登基后再接再厉,在宦官的帮助下,他铲除了东汉最后一位功臣外戚窦氏。为了不让后代重落火坑,他甚至连算不上功臣家族的宋皇后也废掉了,立了屠夫之家出身的何氏为皇后。
何氏是东汉最特殊的一位皇后,其家族连士族阶级都不是。汉灵帝传达的意图很鲜明,就是要彻底摆脱豪门士族集团,对皇权的掣肘。
至此,以邓禹等功臣派势力为代表的豪门士族集团,被彻底挤出了政治核心圈。
悲剧的是,获得独立的皇权,并未因此走向新生,反而脆弱不堪,被董卓这么一个西凉小军阀轻松捏在手心,这又是为什么呢?
功臣家族的退出,不等于豪门士族集团的覆灭,此消彼长,以袁氏、杨氏、陈氏、许氏等为代表的新豪门士族集团,迅速崛起。他们与宦官势力之间,又展开了新一轮的政治斗争。
一个偶发事件和两股力量的介入,让局势迅速恶化。
偶发事件就是汉灵帝的突然驾崩。汉灵帝是东汉皇帝中,少有的能掌握实权的皇帝,有他在,后来发生的动乱就不可能发生。汉灵帝突然驾崩的同时,还埋了一颗雷——他委托宦官蹇硕,帮他完成废嫡立庶,拥立幼子刘协为帝。
汉灵帝为何不亲自完成废立太子呢?因为难度太大,在有生之年做不到了。阻力来自一股新崛起的力量——何氏外戚。
何氏本是平民,毫无政治基础,可是黄巾起义的爆发,给了何皇后的大哥何进带兵的机会。何进在剿灭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迅速崛起,不光掌握了军权,还获得了关东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
这个计划外状况让汉灵帝措手不及,如果想废掉何进的外甥刘辩,势必动了何氏家族,乃至整个关东豪门集团的利益。就在汉灵帝犹豫之间,身体开了小差,他把棘手的问题留给了亲信蹇硕。
豪门士族集团之所以支持何进,最主要的原因只有一个:利用何氏家族的势力,铲除宦官集团,夺回士族集团政治核心地位。
因此,汉灵帝的死,以及他不明智的做法,促使外戚与豪门集团紧密团结,并激化了他们宦官集团的矛盾。
紧接着,何进在袁绍的怂恿下,做出了一个悔青肠子的事:他引狼入室,召董卓进京,试图借董卓的力量铲除宦官集团。
由此,第二股力量军阀势力登场,东汉帝国被董卓轻松摘桃子。
政治也是个生态环境,功臣势力在抑制皇权的同时,也维护着皇权的基本安全,它存在时,遭到皇权的嫌弃,当它失去后才发现,这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六、开国功臣后裔 先朝良将玄孙他是谁
开国功臣后裔 先朝良将玄孙,指的是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呼延灼。
这句话最早出现在《水浒传》第五十四回《入云龙斗法破高廉 黑旋风探穴救柴进》,原文如下:
当日高俅正在殿帅府坐衙,门吏报道:“汝宁州宣到呼延灼,见在门外。”高太尉大喜,叫唤进来参见了。看那呼延灼一表非俗,正是:开国功臣后裔,先朝良将玄孙。家传鞭法最通神,英武惯经战阵。仗剑能探虎穴,弯弓解射雕群。将军出世定乾坤,呼延灼威名大振。
呼延灼简介:
呼延灼是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宋朝开国名将铁鞭王呼延赞嫡派子孙,祖籍并州太原(今属山西太原),上梁山之前为汝宁郡都统制,武艺高强,杀伐骁勇,有万夫不当之勇。因其善使两条水磨八棱钢鞭,故人称"双鞭"呼延灼。在梁山排座次时,坐第八把交椅。呼延灼位列天罡星第八位,上应"天威星",为梁山第八名好汉,又被封为"马军五虎将"之第四员。梁山受招安后,随宋江征讨辽国、王庆、田虎、方腊,多建功勋。班师回朝后,呼延灼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后来率领大军,打败了金兀术四太子,大军一直杀至淮西,呼延灼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