粑粑柑还是耙耙柑?
既可以叫粑粑柑,也可以叫耙耙柑。
粑粑柑又被人们叫做“春见”,它是芸香科、柑橘属的一种晚熟杂柑品种。粑粑柑原产自日本的静岗县,在我国的江西、福建、四川、重庆市、湖南、浙江等地方也都有栽培。粑粑柑一般生长在质地良好、疏松优渥的土壤里,土层的厚度大概在60厘米以上。
形态特征
粑粑柑的树木姿势挺拔直立,分枝的角度较小,枝叶上没有刺,它的叶片呈椭圆形,表面富有光泽。粑粑柑的果实一般呈高扁圆形或是倒阔卵形,果实比较大。果实的顶部比较圆,表面光滑,呈深橙色。果皮较薄,容易剥开,吃起来脆嫩、多汁,味道独特。
耙耙柑与粑粑柑读音是什么?
正确的写法是耙耙柑,读音是pá pá gān。
耙耙柑又叫春见杂柑,意思是春天上市的杂交柑橘品种,是由1979年日本国静冈县果树试验场以清见桔橙和F-2432椪柑杂交育成的最新品种,其果肉深橙色,质地脆嫩多汁,襄壁薄极化渣,风味浓郁,酸甜适口,品质极优。
耙耙柑的特点
1、果香:不用剥开,只要打开果箱,就能闻到一阵早春的柑橘香。治愈力杠杠的!
随便一颗果实都能闻到属于春之柑橘的清新果香。
2、皮薄:果皮薄而软,不怕粘手,不怕碎皮,非常好剥。对不喜欢剥皮的小伙伴来说简直是福音。
3、细嫩:剥开皮,果肉圆润饱满,剥开,果肉颗粒分明口感也非常细腻。
4、甜:春见比橙子清甜,中心甜度可达15.1左右,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汁水满口溢出,口感非常不错。
是粑粑柑还是耙耙柑,哪个是正确的表述?
粑粑柑。
耙耙柑也就是春见柑橘,因为富含维C及柠檬酸,不仅具有美白的作用,还有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耙耙柑味甘酸,有顺气、止咳、消肿等功效,临床上一般用来治疗坏血病、呕吐畏寒等病症。
含人体所需的维C、铁、钙、磷、柠檬酸、胡萝卜素等微量元素,维生素C每100克含30.5毫克,可溶性固形物14.5%。有止咳化痰、润肠去火、排毒养颜、疏肝健脾等多重功效,属果中珍品。
扩展资料:
粑粑柑果肉嫩滑、甘甜多汁、口感清爽、味道极好。含有大量维生素C、蛋白质、纤维素以及人体所需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不用担心上火,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不会腻口。老少皆宜,是水果店的主打水果。
粑粑柑学名“春见”浪漫清雅,正与大好春光相互映衬,留下美的想象。俗名“粑粑柑”是原产地农民的口语化,“粑”是软的意思,通过“粑粑”两字生动贴切地表达出了它的果肉松软、入口即化的特征。不仅是应季水果,还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被消费者反复传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粑粑柑
耙耙柑 粑粑柑 哪个写法对
耙耙柑和粑粑柑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他们是不同的水果,具体解释如下:
1、外观不同
耙耙柑:果实呈倒卵形,蒂处有突起短颈,果皮黄橙色;表皮凸凹不平比较粗糙,而且偏厚,色泽不鲜亮,很容易剥皮,耐运输。
粑粑柑:果皮又薄又软的特色,就给它起了个形象接地气的中国名字;粑粑柑果实呈高扁圆形,大小较均匀,果皮金黄色;表面光滑有光泽,果皮比较薄且细腻,容易破裂不耐运输。
2、成熟时间区别
耙耙柑:在冬季成熟,是12月中旬到1月大量上市的柑橘品种。
粑粑柑:在春季成熟,和沃桔一样,是次年2-4月大量上市的春桔品种。
3、味道口感不同
耙耙柑:果肉橙色,肉质脆嫩、多汁、囊壁薄、极化渣,糖度高,风味浓郁,纯甜,基本没有酸味。果皮又薄又软,拨开橙黄圆润的果皮,吃起来让人惊艳不已。比橙子更清甜,比橘肉更细腻。咬破的瞬间,飞溅的果汁即刻铺满整个口腔。
粑粑柑:粑粑柑吃起来则会稍微酸一些,更适合于喜欢吃酸味的人群食用。
粑粑柑还是叫耙耙柑?
是耙耙柑,不是粑粑柑。
耙耙柑的本名是春见。因为在四川等地的方言中,耙字等同于软、烂一类的意思,耙耙柑则正好有软这一水果特性,于是当地人就把春见这个品种叫成了耙耙柑。
耙耙柑是日本培育出来的,是清见与F-2432桠柑的杂交品种。目前的主产地在四川一带,以蒲江、丹棱为主。
丑橘与耙耙柑的区别
1、“同父异母”的区别
丑橘和耙耙柑都是原产自日本,而且都是由清见品种的橘橙与其不同品种椪柑杂交育成的最新品种。
丑橘是清见柑橘与中野3号椪柑杂交育成,耙耙柑是清见桔橙和F-2432椪柑杂交育成的最新品种,所以可以说它们是“同父异母”。
2、出生和成熟时间的区别
丑橘是1972年由是日本农水省园艺试验场杂交培育而成,后引进国内又采用高接换种技术嫁接种植培育,一般每年3~5月份是吃丑橘的最佳的时候。
耙耙柑是1979年日本国静冈县果树试验场杂交育成的最新品种,1996年进行品种登记,每年12~2月份左右是吃耙耙柑的时候,所以刚吃完耙耙柑又可以接着吃丑橘。
3、外观的区别
丑橘因丑而得名,叶柄结蒂处有高高凸起的一个顶,看起来就像带了一个帽子,橘子皮厚而且粗糙不平,油包室坑洼明显,拿在手里摸起来较硬且不光滑。
耙耙柑跟丑橘相似之处就是顶部有凸起,只不过一般比较小,橘子皮薄且光滑细腻,摸起来较柔软不粗糙,看起来还有光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