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皖国的历史和地理位置

皖之源初探

初探“皖”之源 | 丁松

丁松 岳西人文地理 8月14日

初探“皖”之源

作者:丁松

经常有人问道:安徽为什么简称“皖”而不是“徽”?徽商、徽州文化对我们省来说,曾有过极大的影响

从词条上说,皖:从白从完。“白”指日出的天色。“完”指“完好”、“完美”。 联合起来意指“完美的白色”。其本意为“屋里尚有黑色,屋外已见白光”,即晨曦已现。那时人们崇拜自然,信奉晨光。

古皖国是皋陶后裔,商代时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五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桐城,在南淮夷群舒之间复立桐国。有一支在潜山龙潭一带,因其崇拜的图腾是晨光,故而复立为皖国。

古皖国是崇拜太阳东夷集团的方国。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南巡时封“天柱山”为南岳,后为隋文帝诏废,故称为“古南岳”。

自皖山而下,地势平缓,一马平川。在这大片的土地上,良田阡陌,潜皖两水川流,林茂粮丰。舟楫便利,商贸繁荣。皖城在漫长的岁月中,成为皖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安徽省简称“皖”,因境内有皖山,在春秋时期该地曾为皖国,故简称“皖”。安徽省会在安庆,安庆治所更早在皖城,潜山是源头县,皖山是源头山,所以皖之源在古皖国。

单从古皖国论及“皖”之源,感觉有些片面。必须说到东夷南迁,在淮河至长江以北所建立的方国说起。

二十世纪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夷夏东西说》有一个观点;自东汉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是政治分裂,或是北方外族侵犯。是因为长江流域到孙吴时才有独立的集权统治,才有很大的经济发达。而在先秦三代之前,中国是东西两个权力集团的对峙和争斗。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而这一观点被史学家称为;东西系统成为解释中国古代史的一把总钥匙。

西夏名臣皋陶,偃姓。与尧、舜、禹齐名,称上古“四圣”。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舜禹,功高德厚。舜任命他为掌管刑法的“理官”,正直闻名,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传说活到106岁,死于禹之前。《史记,夏本纪》“帝禹立而举皋陶荐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封皋陶之后于英.六…”禹欲传位与皋陶,而皋陶死于禹先。禹把现在的六安及湖北的英山县封为皋陶后裔的领地。称为六国和英国。

“皋陶族的南下,应该在皋陶其人诞生之前已开其端。”龚维英《论东夷集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指出,“古人迁徙动辄百年或数百年。周族灭殷后,周公东征,成王残奄,当然又迫使许多皋陶裔族向南搬迁。此乃是远古夷夏交争的余波。”

六国是皋陶的封地。汤伐夏,建立商朝,“六”是商朝重要的封国之一。西周时期,“六”入周后时服时叛。“六”曾参加淮夷叛周,周成王派召公征伐,“六”战败降服,至周穆王时,保持臣服关系。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楚国势力强大起来。楚穆王四年(公元622年)灭“六”。从禹封六国之地到楚穆王所灭,六国长达1500年,是我国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方国之一。

群舒国,春秋分布在今舒城周围的若干个舒族小国。与桐国相邻都是偃姓。西夏与东夷征战,皋陶之后被周人逼迫南迁,其分布北抵淮河,南及长江,西限霍山,东达巢湖(安徽中部)。

在西周时期,这些小国都以徐国为宗主,称淮夷或南淮夷。南淮夷处于齐国与楚国之间,自然成为两大国争夺的焦点。齐国先南下收服了徐国,再利用徐国控制群舒及淮夷等国。霸主晋国晋文公尽管遏制楚成王北上,却阻挡不了东进。楚国于622年623年连续灭了江、六、蓼三个淮夷国,剑指徐、舒,群舒投靠楚国。楚庄王死后,日益强大的吴国进攻楚国控制的淮夷诸国。因为吴国的强大,群舒国又叛楚投吴。

古桐国,商代时在今河南虞城县南五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桐城,在南淮夷群舒之间复立桐国。

无论是淮河以南的南淮夷,还是六安的六国、(包括湖北英山的英国)舒城的群舒国(包括枞阳的宗国、巢湖的巢国)桐城的桐国,潜山的皖国,都是同宗同源,同属皋陶后裔部落方国。

所谓方国,商王朝时期各部落组成的一种联合体,有学者称为“方国联盟”。《周易·即济》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联合城邦制国家”。“部族”指由原始时代的部落组织衍变而来,以血缘(族姓)联系为基础的社会集团,它是中国国家早期形成。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王权、王国制度、王国阶段由夏商周到春秋,然后到战国过渡到帝制。

在江淮流域的方国,它的特点是一个区域的人类种族之群,居住在相对稳定地域,长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文化。

周初,“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分封诸侯国,诸侯分封卿大夫之家,多为王室功臣,代表王室镇抚一方,称为方伯。

在《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八十六曰;“周大夫城皖,史轶其姓氏,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周之贤者也。”就是说;周封大夫为方伯,史称“皖伯”。治理有方,受百姓拥戴,称为皖公,山为皖山,水为皖水,建起的新城为皖城。宋罗泌《路史国名考》;“皖,伯爵,汉为候,舒之怀宁有皖故城、皖公山,皖伯庙。”《潜山县志》载;“…有故城,与今县不相涉…”这“故城”指的就是古皖都城。

战国时期因皖国处于吴楚之间,山水相依是兵家必争之地。吴、楚都对皖国虎视眈眈,当时皖偏向吴,引起楚的嫉恨。楚于春秋末期将皖国消灭。古皖大地为楚之东郡(边境),楚灵王为巩固边防特于今潜山梅城建城守之。

三十多年前,乌以凤教授曾对李杏林老师(李在乌教授询问时称自己是怀宁小市人)说过;现在人们把潜山看成第一个皖城,这就错了。潜山县城只能是第二个皖城,安庆是第三个皖城。安徽简称“皖”,就是因为安庆曾是安徽的省会而得名,皖的老祖宗在潜山,潜山为古皖国封地,因此山为皖山,水为皖水,辖安庆八县,所以现在安庆叫皖城,潜山梅城也叫皖城,弄清了它的历史渊源就不会有疑问了。但古皖国之城到底在何处呢?我看你们那里的古城(怀宁小市良湖村的一个临河的村子),其地理位置很像古皖城,希望你今后注意这一点,为安徽之源正名,那可是一件大事。

乌教授生前有一次来古城考察,正值皖水河山洪爆发,大水阻隔无获而返,古城也就失去一次进入人们视野的宝贵机会。

从梅城东门经三合村过皖水河,渡口对面是一个叫“界碑石”的村庄。这应该是一个历史遗迹,古时为皖国通向桐城、合肥的一条官道。“界碑石”形似残缺的街道,靠北的房屋归属潜山余井的东山村,靠南的房屋归属怀宁小市的良湖村。渡口那儿是一个洄水湾,沿着堤坝往下走,也就是洄水湾尽头有一个村庄叫“古城”。大集体时叫古城生产队,现在应该叫古城村民组。

皖国都城始于潜山龙潭境内,后迁至怀宁小市境内一个叫古城的村子。有史料记载;“新城(潜山梅城)后迁于西,(老城)岁久倾塌”。

据考古人员勘察,古城长约1050米,宽约530米。现存的两座古墩上面有古人生活的遗迹。上世纪八十年代怀宁县文物部门在此挖掘出很多古瓦片、古瓷器、其中有独角鼎,从这些文物推算,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特别有说服力的在皖水河中发现了三座古桥墩,对应皖城三个城门洞(三个通道)。从这些历史遗迹中,可以推想;古皖城西临皖水河,当时有三座桥梁通向对岸的梅城。再从军事上考察,现存一座大型石闸,它与黄砂岩地质结构相匹配,构建起牢固的城防,还有那皖水河,更是一道天然的屏障,这些都是充分说明古城为皖国都城的历史并非妄传。

安徽简称皖,皖之源在哪里?

东夷集团南迁,自淮河以南长江以北大片的皖中地区所建立的六国、群舒国、桐国、皖国等国中。这些方国形成了安徽人最早的生存方式,创造了安徽特色的地方文化。

在古皖国这块土地上,产生了中国第一首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它所体现的反封建、反宗法制度、追求美好爱情的文学价值是崇高的,影响是巨大的,它集中体现皖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古桐国这块土地上产生的桐城地域文化及衍生的桐城派,极大的影响了中国近代文学繁荣和取向。

安徽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当年康熙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安徽省巡抚衙门驻安庆。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安庆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所在地。“安庆军械所”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军事工业,也是标志中国近代机械工业的发展;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诞生地、第一首轮船诞生地、第一部电话、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长江沿岸辛亥革命先驱城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革命先驱陈独秀的家乡、京剧发源地、黄梅戏之乡、中国禅宗、佛教发源地……所有这些表明;安庆这个古老的城市在中国近代史上,在安徽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位置。

八十年代之前,从舒城县向北至皖北大地,广大的农村都是夯土小矮墙茅草屋顶,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远远落后安庆地区,在古代更是如此。

安徽简称皖。皖之源是人文地理之源、经济发达之源。它涵盖了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地域的历史渊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我们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拙文浅显陋见,谨以抛砖引玉,期待文史专家关注,拍砖。

参考书目:龚维英《论东夷集团的分化及皋陶族的南徙》

参考书目:徐平《浅探古皖国和薛家岗文化》

注:乌以凤教授有关古城轶事皆为李杏林老师亲口对笔者述说。

2018年7月

编后:本文作者丁松,笔名俗人俗语,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小市镇人;热爱文学,八十年代偶有文字见诸报端;系孔雀东南飞微刊主编。《初探“皖”之源》一文系作者后台投稿作品。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韩振球)

阅读 564

9

精选留言

写留言

忘忧草

老师知识量惊人,身为怀宁人学习了!

丁松

当你对一个命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关注,找一些相关的书和资料,试图有些认识。

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思想的过程,积累知识的过程。

做为安徽人,对于本省人文历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想有些裨益的。

删除

二、安徽简称皖的由来

清朝康熙年间,统治者将江南省一分为二,取安庆、徽州两府的首字设立安徽省,江宁、苏州两府的首字设立江苏省。

安徽省与皖产生联系的历史十分悠久。春秋时期,西周王朝把德高望重的皖伯分封到了天柱山一带,并且让他在这里建立了皖国。皖伯在封地执政期间,体察民情,政绩优秀,皖国迅速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国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皖伯便尊称皖伯为“皖公”,天柱山也被称为皖山。

明清时期,全国各地徽商遍地,当时的徽文化非常盛行,但是徽文化并不仅限于安徽一带,它主要来源于安徽歙县以及江西婺源一带,这就是安徽简称皖而不是徽的原因。

三、古皖国由谁建立的。又是怎样灭亡的。谢谢啦!

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安徽省简称“皖”即由此而来。春秋时,桐国大体为北上争雄南方大国楚、吴、越国附庸,时而依附吴,越灭吴后,属越。《兵圣孙武》记载:豫章附近,存在独立小侯国。每年向楚另纳赋,获得楚保护。武用其不满,桐叛楚。舒鸠国为吴所有,武设诱敌之计。使楚:“吴怕楚,若楚攻吴,代楚伐桐。”楚军伐吴,入豫章,观吴。武见敌中,便派军往豫章南江,作伐桐架势,惑楚;暗中吴军主力,至巢城集结出击。楚驻数月,征吴未果,士气落,军心涣。吴突抵,围楚军,留缺口,猛攻,楚败。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在强邻环伺的春秋时代,弱小桐国不得不朝吴暮楚,战战兢兢揣摩大国脸色,后被楚吞了。十七世纪,桐城派朱书云:“吾安庆,古皖国也...神明之奥区,人物之渊薮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浙江,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 (2)“皖国”,桐国、空桐为同姓之国,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后裔。商代桐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南5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安徽桐城,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间复立桐国。桐国便和商代发生联系,且经历失国复国曲折。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南宋安庆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绵延不断。《桐城县志》记载:“夏商之际,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为楚附庸。周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周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四、求春秋时期皖国详细介绍!

皖国的一些资料,你可以先看,但是比较笼统。我又从其他子房找了些资料,做一补充。

据史书记载:商代名臣皋陶后裔一个支族(古桐国,是一个奉晨光为图腾的部落),国被灭后,其后人流落到今潜山一带,曾在现今的潜山县龙潭乡龙潭村境内建城,建立了方国(后迁至今小市镇良湖村古城)。从历史演变来看,与《礼记》、《史记》所讲的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相吻合,即夏、商两个朝代,约1000余年。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卷八十六曰:“周大夫城皖,史佚其姓氏,故只能称为周大夫,周封大夫于皖,而皖之名始著,大夫周之贤者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周朝有一功臣封方伯于此地,并建立了皖城,史称“皖伯”,皖伯治理有方,故百姓崇其政,故尊境内的天柱山为皖公山,水曰皖水,建新城曰皖城。而今流经潜山县城有东西两条河,其西曰:潜水,其东曰:皖水。如果当时城在两河的怀抱中,那么极有可能命名为发源于天柱山的潜水为皖水了。这样似乎更顺理成章,而今东面的河为皖水,可见当时的地位在潜水之上,不难发现因当时城在东河的滥觞了。在唐朝杜佑《通典》、宋朝罗泌《路史国名考》、清朝顾炎武《肇城志》中,均有皖城记载。其中宋朝罗泌记载较详细:“皖,伯爵,汉为侯,舒之怀宁有皖故城……”;《潜山县志》也有:“……有故城,与今县不相涉……”从大量记载可以看出:方国具有较高的文明,已成为江淮地区大国,与中央王朝保持着亲善关系。周初封方伯(大夫),西周武王定他为伯爵,因“皖”与“晥”相通而释为“明亮”,其本义是“屋子里尚有黑色,屋外已见白光”,即晨曦之义,所以按照当时人的信仰崇拜,自然奉信晨光,又封当时的方国改为“皖国”,逐迁国都到丘陵区。

据记载,周朝都城的选址“即景随岗,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度其隰原。”而小市镇良湖村境内符合以上选址环境要求,故建皖国都城在风水宝地良湖村,即今之良湖村古城。古皖国至春秋时期,大约500年。

战国时期因皖国大地处于吴楚之间,山水相依是兵家必争之地。吴楚对皖均虎视眈眈,可当时皖的统治者偏向于吴,引起了楚的嫉恨。楚于春秋末期将皖国消灭,古皖大地为楚之东郡(边境),楚灵王为巩固边防特于今潜山县梅城建城守之。民国九年版《潜山县志》云:“县故有城,即府治故址。”亦称皖城,行政区域到南宋末止,约1800年。

南宋末,元兵南侵,皖城又由梅城的皖城迁入安庆,亦行政区域。安庆皖城自安景帝二年(1261)始,至今约750余年。以上的几个皖城,只有良湖皖城属于古皖国都城。有关史料记载:“新城后迁于西,岁久倾塌。”说明良湖村皖城随首新城西迁到梅城,随着时间推移,无经济护理的情况下,倾塌而消失。

五、古皖国的地域分布

“皖国”,桐国、空桐为同姓之国,子姓殷人(商朝人)的后裔。商代桐国在今河南虞城县南5里的桐亭。周灭商后,部分桐人逃至安徽安庆潜山,在南淮夷和群舒之间复立桐国。桐国便和商代发生联系,且经历失国复国曲折。皖江文化历史悠久:前推至新石器时代的薛家岗文化,后经西周古皖国,秦代衡山郡,东汉庐江郡,南宋安庆城,直到1667年安徽建省,绵延不断。

潜山在周朝时,为皖国所辖、皖国都城就在今潜山县城,东汉献帝初平末年(公元193年),庐江太守陆康为远避战乱,将庐江郡治迁至皖县城。此后,袁、曹、孙三家交替据有此地,皖城遂成为兵争的重镇。唐时,潜山县曾为舒州治所。明洪武元年,置潜山县迄今,首任潜山知县张江,设县治于潜山县城。中华民国初年,安庆府被废,潜山县直属安徽省: 1949年4月称皖北行署安庆专区潜山县,至1979年底,改安庆专区为安庆地区,再后又改安庆地区为安庆行署,九十年代,地市合并为安庆市,潜山县相沿隶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