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诗人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

诗人刘禹锡是唐朝的。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

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扩展资料:

刘禹锡,其祖先为汉景帝贾夫人之子刘胜,七代祖刘亮,事北朝为冀州刺史散骑常侍,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父亲刘绪,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

刘禹锡生于大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为小官僚,父刘绪曾在江南为官,刘禹锡并在那里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刘禹锡经历了23年被贬起落的人生,却始终乐观、豁达,潇洒过一生。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一生被贬数次。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夏,50多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通判。因为得罪了小小的知县,他从三间三厢的房子搬到了三间房,门前有条江,刘禹锡不但毫无怨言。

反而很高兴,写下了一句诗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又让刘禹锡从三间房搬到了两间房。新居位于河边,附近垂柳依依。

刘禹锡仍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诗:“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胜怒之下只给刘禹锡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还叫人抬了块巨石放在刘禹锡家门口。刘禹锡见到那块石头,竟如获至宝,把它洗得干干净净,还特地买来好酒好菜,对着石头边饮酒边说:“好石,好石,我要写篇文章刻在上面”。

刘禹锡奋笔疾书,于是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就这样诞生了。北宋人所编辑的短篇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一书记载,品级很高、权力很小的刘禹锡有段时间很郁闷。

因为让他最为牵挂的事情迟迟没有着落——他的儿子咸允在考场上总是遭受重创,这使他心情十分低落,自己一辈子在仕途上七上八下,摔打得伤痕累累,没有能够有所作为。

但好歹在考场上是一路高奏凯歌。现如今儿子连进入仕路的头一关都过不去,心里真是又气又急。唐代的科举考试既是智力的大比拼,又是人际关系的大比拼。

刘禹锡气急攻心,也顾不上矜持,拉下老脸给朝中的老朋友写信叫苦。前兵部尚书后转任吏部尚书的崔群,与刘禹锡交情不是一两天了,对刘禹锡一直心存愧疚。

刘禹锡“下乡工作”二十八年——时间之长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他没有伸出友谊的双手将他拉上来,或许是伸出了双手,但力量不够,差点将自己陷进去。

总之,他决定要补偿刘禹锡,于是将自己的学生——时任京兆府考官的张正谟叫过来,当面把刘禹锡的儿子咸允托付给他,要求将咸允录取为第一名。

张正谟满口答应,等到成绩公布,咸允虽然榜上有名,名次却远远地落在后面。崔群勃然大怒,对自己家里的门房说,以后张正谟倘若来拜访,就将他乱棍赶走,不要让我再看见他的那副嘴脸。

过了一段时间,张正谟的哥哥张正矩参加书判拔萃科考试,这是人事部门为选拔高级公务员而特别举行的选拔考试,比礼部即教育部门举行的进士科考试难度还要大。

崔群是考试的总负责人,看见张正矩的判文写得很不错,又错以为他是前工部尚书张正甫的弟弟,于是将他的名字报给了圣上。等到诏书下来,这一科录取的考生都来感谢主考官。

张正矩特地走上前来,呜咽道:“某杀身无地以报相公深恩。一门之内,兄弟二人,俱受科名拔擢,粉身脔骨,无以上答。”一边说还一边不断揩拭幸福的眼泪。

崔群一听,顿时愣住了,没等张正矩说完,终于醒悟他是张正谟的哥哥,当即变脸,破口大骂:你竟然是张正谟的哥哥?你的那位好兄弟就是一个无赖。

败坏我崔某人的名声,我没有他那样的学生。我真是有眼无珠,居然把你也录取了,这是天意啊,你不要来谢我,我不会认你这样的学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刘禹锡

刘禹锡是哪朝诗人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梦得,河南洛阳人,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他的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望洞庭》、《赏牡丹》等。

刘禹锡简介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的著名诗人、大臣、文学家和哲学家,素有“诗豪”之称。他的诗歌具有独特性,他将自己的爱国之情全部都写入到了诗歌里,具有豪猛之气。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望洞庭》、《赏牡丹》等。

刘禹锡代表作

1、《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金陵五题·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3、《和乐天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4、《柳枝词》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刘禹锡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授太子校书,后升监察御史。永贞元年正月,唐顺宗即位,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等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是中坚人物。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省常德县)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州刺史,开成元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官终检校礼部尚书。

文学成就

刘禹锡在文学方面,反对浮华而尚实用。他的诗歌大多针砭时弊,有较强的现实性。有的反对分裂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有的托物寓意,抨击腐朽的官僚;有的借古讽今,指斥时政。他继承了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又注意从当时的民间文学中摄取养料,丰富自己,写了不少独具风格的诗篇。

刘禹锡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曾起过重要的作用。他的政治论文、哲学论文,论证充分,说理透辟,词锋犀利,善于设譬,雄健晓畅。他的集纪、祭文、书信、铭文、杂著等,文情并茂,生动感人。

刘禹锡是什么朝代的诗人?

唐朝。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1][2] (一说是匈奴后裔)[3]。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