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隋唐徐茂公祖籍
徐茂公(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勣,字懋功(亦作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汉族,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二十三。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徐茂公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赐姓李。后又避太宗讳,改名李勣(“勣”音“绩”)。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谥“贞武 忠武”。李勣兼通医学,显庆二年(657年)奉旨与许敬宗、苏敬、孔志约、于志宁等编《新修本草》二十卷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大行于世。李勣曾自撰《脉经》一卷,已佚。
二、徐茂公是什么历史人物
徐茂公是李勣[jì](594年-669年12月31日)。
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今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人。唐朝初年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
徐茂公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他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
他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十二月戊申日(669年12月31日),徐茂公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李勣兼通医学,曾参与编纂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唐本草》,并自撰《脉经》一卷,今已佚。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征调入朝,任兵部尚书。他尚未赴任,正遇上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设联同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族,领军二十万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思摩率部众进入长城,退守朔州(今山西朔县),并派使向唐朝告急。
三、徐茂公简介
徐茂公简介是:
徐茂公李勣出身高平北祖上房徐氏,他早年投身瓦岗军,后随李密降唐。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
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平定碛北。后又大破东突厥、高丽,成为唐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出将入相,功勋卓著,被朝廷倚为干城,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
总章二年,李勣去世,享年七十六岁。册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
徐茂公的主要影响:
徐茂公一生经历战阵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在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击灭高丽等重大军事战役中,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李勣每次指挥行军作战时,都筹划有度。临敌应变时,举止合乎机宜。与人一起谋划计策,能辨别它的好坏,听到别人一点好的计谋,便高兴地听从。
他所得的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作战取得胜利的时候,大多把功劳推让给部下,因此人都愿意为他效死力。他麾军所到之处,大都能破敌取胜。李勣去世后,众人没有不悲痛伤感的。
四、唐朝徐茂公怎么死的
病逝的。
徐茂公,本名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mào gōng),后来改名李勣,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为太子太师,增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
这一年,李勣卧病,唐高宗李治封李勣的弟弟、晋州刺史李弼为司卫正卿,让他能够在京城照看兄长的病。
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新唐书》作八十六岁 )。
李治闻讯后为之悲哭,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监护丧事。
到下葬当日,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他送葬,望着灵车痛哭。太子李弘跟随李治送葬,悲痛到极点,使随从都深受感动。
李治命令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西北,所筑的坟依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
扩展资料:
徐懋功其实名叫徐勣,懋功是他的字,原名叫徐世勣,为避李世民的名讳,于是去掉名字当中的“世”字,改名徐勣,后来李世民赐徐勣姓李,因此又名李勣。
李勣先是加入瓦岗军,后来又转投李唐,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成为唐朝的开国名将之一。唐朝建立之后,李勣又为唐朝开疆拓土,建立功勋,成为与李靖并列的初唐名将。
关于李勣的经典战例,史书记载已经很多,这里讲一个场面比较壮观,情节比较曲折的战役,即与薛延陀决战的诺真水战役。
薛延陀本来是从属于突厥的一个大漠政权,唐初的时候强盛起来,也逐步拓展自己的疆土,渐渐地和唐朝发生冲突。
公元641年,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听说唐太宗很可能前往泰山封禅,长安一带或许兵力空虚,于是有南下袭击的意图,而主要的袭击目标还是附属于唐朝的突厥阿史那思摩部。
唐朝方面也感觉到了薛延陀的战略意图,因此也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就在641年,薛延陀大军南下,有说二十万的,有说八万的,渡过大漠直往漠南,阿史那思摩部根本不是薛延陀的对手,一方面向唐朝求救,一方面纷纷往长城里面跑,而这个时候薛延陀已经有三万前锋抵达长城附近。
唐朝方面,赶紧派遣李勣和薛万彻率师数万前往支援。当时薛延陀方面还真以为唐朝北方战备空虚,唐朝军队一时半会不会出现,因此其主将大度设派兵天天在长城周围开骂,希望能把阿史那思摩部给逼出来。
其实此刻的唐朝军队已在情报方面做足了功夫,李勣出发之前,就已经了解到薛延陀每名士兵有四匹战马,但草料严重不足,一路上的树叶都被啃光了,“其马啮林木枝皮略尽”,他们在长城附近不可能逗留很久,也不敢和唐军持久作战。
因此,当李勣的军队出现在眼前时,薛延陀大吃一惊,立即撤退。李勣知道要趁这个机会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于是一路上咬住他们不放,寻求决战机会。
薛延陀的大将大度设被逼迫无奈,只好在诺真水一带展开兵力,与唐军决战。“大度设顾不脱,度诺真水,阵以待。”
战争的开局,并不有利于唐军,薛延陀方面万箭齐发,遮天蔽地而来,结果唐朝军队的战马不是死就是伤,骑兵完全丧失了作战能力。按照常规,丧失了战马的军队应该败局已定。
然而,李勣就地将骑兵改为步兵,各人拿着沉重的长槊拼死往前冲锋,被当成步兵使用的骑兵,居然也发挥了强大的战斗力,将薛延陀的阵营冲垮。
因此,当一种优势消失之后并不可怕,而是要有随时转换竞争姿态的准备,化被动为主动,靠另一种方法,同样可以取得胜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徐懋功:在战马丧失殆尽的情况下仍能大获全胜
五、历史上真实的徐茂公,仅仅是一个军师那么简单吗?
徐茂公,原名徐世绩,字懋功。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历仕唐初三代帝王,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投奔瓦岗
徐茂公出身大户人家,并非评书中说的牛鼻子老道。隋末乱世中,徐懋功看出天下必将群雄逐鹿,所以他年仅17岁就投奔到著名的瓦岗军翟让麾下,并成为军中的核心显要人物。
一代枭雄李密取代翟让后,对徐懋功并不信任,徐懋功离开瓦岗军核心。
忠义当先
此后不久,李密与王世充决战于洛阳,李密惨败,于是投奔唐高祖李渊。此时,徐茂功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重大考验。他以忠于旧主的方式投降大唐,给李唐统治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然而世事难料,降唐后的李密复又叛唐,最后惨遭诛杀。但再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徐茂功高调上表,请求李渊开恩,准予他收葬李密。李渊再次感动,破例特许。
由此,徐茂功充分赢得了李唐王朝的赏识与重用。此后数年间,徐茂功先后随同秦王李世民出战,得到了李世民的高度认可。
不介入皇家内部争斗
李世民正与李建成进行激烈的诸位争夺时,李世民曾极力拉拢徐茂功,朝臣也认为徐茂功长期担任李世民部将,理当投身秦王一党。但当李世民于玄武门前夜邀徐茂功共商大计时,得到的却是默不作声。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徐茂功的远见卓识。介入皇家纷争固然可以博得高额政治回报,但其风险同样非常高。纵观历史,真正的智者往往对皇室内部事务缄口不言。
精明果断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将没有任何过错的徐茂功贬为叠州都督。面对李世民突如其来的试探,精明的徐茂功马上就体会了他的用意,他不但没有任何怨言和牢骚,而且接到命令之后,连家都没有回,第一时间就奔赴远在青海的叠州。
徐茂功心里很明白,自己出身草莽,不是皇家贵族圈子(关陇贵族集团)的人,也不是当初玄武门兵变从龙亲随,皇家还是不信任。
一生谨慎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徐茂功立即被召还并委以重任。唐高宗要废王皇后,立才人武氏(即武则天)为皇后,此事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都纷纷反对,只有徐茂功一人称病而不表态。
像当年不参与玄武门兵变一样,选择了置身事外,实属明智选择。无论外臣权位有多高,血缘有多亲亲,掺和入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都难逃劫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