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人所说的“出世”和“入世”怎么理解呢?
一、出世:
1、出生;产生
宋 陈师道 《谢寇十一惠端砚》诗:“诸天散花百神喜,知有圣人当出世”
翻译:各位天神散花百神喜悦,是因为知道了圣人刚刚出生。
2、超脱人世。
宋苏轼 《书黄鲁直李氏传后》:“无所厌离,何从出世?”
翻译:没有什么所厌恶背离的,何来超脱人世一说?
3、指出家。
唐 皇甫曾 《秋夕寄怀契上人》诗:“真僧出世心无事,静夜名香手自焚。”
翻译:真正的僧人出家是没有心事的,还须自己用功,自己承当,他人替代不得,佛祖赐不得。
4、到人世间。
唐 柳宗元 《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此镜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
翻译:这个镜子是水府的宝贝,到人世间也是有期限的,现在归我来管。
5、谓出仕做官;立身成名
唐 李白 《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诗:“浪迹未出世,空名动京师。”
翻译:浪迹天涯这么久没有出仕做官,空有虚名惊动了京师。
6、超出世人。
唐 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翻译:可以调节弓箭又可以呼唤雄鹰,这是超出世人的能力。
二、入世
1、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
他是个刚入世的雏儿。
2、佛家语,与“出世”(脱离俗世)相对,生于世上
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何必出世入世之面目。——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翻译:那种凛然正气浩大磅礴,永远存留(在)天地之间,为什么一定要(问他的)面目形象是出世成仙成佛还是入世为人了呢?
扩展资料:
对于出世和入世的问题,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事实上,道家是讲入世的,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并且最终,“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儒家历来是入世的学问,但是儒家的入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把入世狭隘化,只有为官才是入世。
所以,儒者热衷于做官,而对民间的入世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当了官反而为虎作倡,与当权者一起压制百姓。如此以来,儒家的入世成为了权力场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会的奠脚石。
真正的出世的学问,其实是佛家。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
真正的佛家出世思想本质是消除贪恋之心,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入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出世
二、如何理解“出世”与“入世”的?
出世和入世代表两种不同的思想,入世是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改变社会。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观。
出世: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脱离实际社会。是一种消极的社会观。
一般认为老子为首的道家的政治观是出世,而孔子的儒家则要入世。其实每家都有自己出世入世的观点。
老子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而西出函谷关就是一种出世的表现,而著作中有“无为而治”,“老死不相往来”,庄子也提倡“逍遥”,“贵生”的思想,从而给人一种道家是主张“出世”的看法。但他提出治理国家的哲学方法又貌似是入世的。
儒家提出的“学而优则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理论都是提倡人们“入世”的,但儒家也提出过“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主张,提倡当天下无道,国家政治败坏时,应该寻求隐世。可见,儒家也是提倡“出世”的,只是对于“入世”或“出世”的选择是要顺应大的时代潮流以及发展背景的。
现实是从我们一出生就是入世。根本没什么出入之说。世界其他国家的思想也没有出世入世之说。也没有绝对的出世入世。反观我国古代提出的出世入世之说,是有其特定环境和原因的。一是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而归隐出世的,二是出世归隐山林潜心修道的。
而现代社会,工作忙碌,为了放松身心,也可出去郊游,外出游山玩水。也是一种暂时出世的表现。出世入世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观点。
三、“出世”和“入世”这两个词分别是什么意思?谁能帮我
出世和入世是佛家对尘世的两种不同的面对态度和修行观点,
一般来说,小乘佛法讲求出世,出世追求的是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而达到高超的境界,出世要求修行者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我常,出世的终极目标在于渡己,即追求自身的解脱。
与小乘佛法相反,大乘佛法讲求入世,通过入世修行,教化大众以求正果。
四、什么是出世和入世?
1、出世
出世是古代一种对世俗之事不关注的思想,指出生于世,是存在主义的一种思想流派,主张将生存托付给宗教,以摆脱荒谬世界。
2、入世
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表示一个人渴望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入世就是在保守自己不被世界的风俗影响之后,还要进入世界,去将你的信仰和人生的价值观活出来,去影响身边的人。
扩展资料:
一、道家的出入世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自化,逍遥处世,远离现实政治,有隐逸和出世的倾向,长期以来,大家都以为道家是出世的。并且,道家思想成为那种无法适应复杂的现实世界的人的救命稻草和借口。
而事实上,道家是讲入世的,尽管老子在《道德经》中一再强调无为的思想,但是,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并且最终,“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道家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正所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这才是老子的高明之处!
二、儒家出入世
与道家相反,儒家历来是被认为是入世的学问,但是儒家的入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把入世狭隘化,只有为官才是入世,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当官的原因吧。
所以,儒者热衷于做官,而对民间的入世持消极态度,更有甚者当了官反而为虎作倡,与当权者一起压制百姓。如此以来,儒家的入世成为了权力场上的角逐和官本位社会的奠脚石。
三、佛家出入世
佛教的出世思想原则是悲不弃世,智不堕世,就是说,要认识世界的无常苦空、虚幻不实的本质而放弃一切贪恋之心,但需要有济世度众的大慈大悲心,不能放弃苦海众生,自求彼岸的涅盘寂静。
当然,真正的佛家出世思想本质是消除贪恋之心,身处五欲之中而以智慧常保清醒,不贪恋荣华富贵,并不是厌恶和逃避现实,自求净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入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