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号的由来是什么?
现在用的除法符号“÷”,是瑞士学者雷恩于1659年在本代数书中首先使用的,几年以后,该书被译()成英文,才逐(zh0)渐(ian)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
因为“÷”在欧洲大陆曾长期被用来表示减法,为了与减法区别,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主张用“:”作为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致。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仍然用“:”作为除号。
扩展资料
除法在我国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那个年代的《算数书》中,关于除法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
春秋战国之前,我国就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人们也开始总结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明确点明了乘法和除法的互逆关系。当时我国主要是使用算筹和口决来计算除法的。
除号的由来?
就表示拿去(减少)的意思。 除号“÷”是在17世纪由瑞士人拉恩创造的。 大于号“>,而从加号“+”中去掉一竖;”。他认为最能表示相等的是一对平行线。他把一条横线与一条竖线合并在一起来表示合并(增加)的意思四则运算的种种符号是从15世纪才开始逐渐使用的,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他用一道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减号“-”;”和“<。公元15世纪,表示分解的意思,欧德莱把加号斜过来写以表示乘。 乘号“×”是在17世纪由英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即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如“=”,是17世纪哈利阿创造的,德国数学家魏德曼首创加号“+”。 等号“=”是在16世纪由一位英国皇家法庭的医生罗伯特·雷科达首创的。
除号的由来 除号是怎么来的呢
1、除号,是个数学符号,是一个由一根短横线和横线两侧的两点构成的符号,其主要用来表示数学中的除法运算。除号可运用到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多领域。现今之除号“÷”称为雷恩记号(Rahnsnotation),是瑞士人J.H.雷恩于1659年出版的一本代数书中引用为除号。至1668年,他这本书之英译版面世,这记号亦得以流行,沿用至今。此外,莱布尼兹于他的一篇论文《组合的艺术》(DissertatiodeArteCombinatoria)内首以冒号“:”表示除,后亦渐通用,至今仍采用。
2、1544年,德国数学家施蒂费尔于其出版的《整数算术》(ArithmeticaIntegra)中以一个或一对括号作除号(Signfordivision),如以8)24或8)24(表示24÷8;奥特雷德则以a)b(c来表示b÷a=c;J.马洪(1701年)则以D)A+B-C表示(A+B-C)÷D。至1545年,施蒂费尔又改以大写德文字母D表示除(Division),其后,斯蒂文亦采用了这符号,而戈里马德(1751年)则以反写字母表示除,如124=3及a2b2a2。另外,昆尼亚于1790年出版的《数学原理》中,以平放的小写字母表示除。
除法的由来?
【除法的由来】: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自公元前春秋战国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口诀来计算除法的。
扩展资料:
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
(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6÷2=3,1、2、3和6就是6的因数。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计算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时,因数需要是质因数。前者为左方各质因数的积,不包括底部的最终因数;后者则需要连同最终因数一起乘上。
A:除法中,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B: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除法的由来
除法符号“ ÷ ”率先是英国的瓦里斯 (沃利斯)最初使用的,后来在英国和全世界得到了推广。乘法的意思是加,除法是和乘法相对立的一种计算,它表示的意思是分,于是瓦里斯就用“÷”形象生动地表示除法。
“ ÷ ”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最早人们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
扩展资料:
加减乘号的由来:
据说,当时酒商在售出酒后,曾用横线标出酒桶里的存酒,而当桶里的酒又增加时,便用竖线条把原来画的横线划掉。
于是就出现用以表示减少的“-”和用来表示增加的“+”。1489 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这两个符号表示剩余和不足,后来又经过法国数学家韦达的宣传和提倡,开始普及,直到 1630 年,才得到大家的公认。
乘号“×”,三百多年前英国著名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他认为乘法是加法的一种特殊形式,于是他便把前人所发明的“×”转动45°角,这样乘号“×”也就面世了。“×”既表示了乘法与加法的关系,又表示了相乘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除法
除法的来历
在很早很早以前,古巴比伦人就用过“倒数表”把除数表示成六十进位制的小数,通过乘以除数的倒数来做除法。
关于除法的符号,阿拉伯人曾用过两个数之间加一条短线的方法表示相除,
1631年,数学家奥特雷德也曾设想过用符号“:”表示除法,但没有推广开来。
数学上正式把目前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是瑞士数学家哈纳的功劳。哈纳在计算时,遇到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却没有恰当的符号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把阿拉伯人表示除法的小短线和奥特雷德的除法记号“:”合二为一,哈纳用一条横线段“-”把两个圆点“:”从中间分开,产生了表示除法的新记号,就是现在的除号。
1659年,哈纳在苏黎士出版的《代数学》中,正式把现在的除号作为除法运算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