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是一本什么书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二、《论语》是一部什么书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孔子的学生编撰的。成书之后,一直是中国文人必读的文献,特别是,经西汉董仲舒提倡的“罢免百家、独尊儒术”以后,《论语》就成为中国识字人的必读之书。毫不夸张的说,在中国的古典书籍中,《论语》出版数最多,普及程度最高、影响最深远。

《论语》主要记录的是孔子在伦理、教育和从政、治国、处世、用兵等多方面的言论。全书共收录了500多则有关孔子的思想、言论和行为的一些片段,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博大胸怀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襟怀,内容涵盖广泛、《论语》奠定了“儒教”基础,整本书论述精辟,见解独到,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成为后人教育、从政、经商、做人、处事,治国平天下的行为评价的准则。

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已经证明她在历史上的价值,只要你精心研读,这句话并不为过。《论语》中的每一句话,都经过几千年历史的打磨和考验,被视为“真理”。它是做人处事的好老师;它是为官治世的箴言录;它是启迪教育智慧的宝典集;它是文化人学养形成的珠宝库……

《论语》是我国古老的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极大的影响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人格的形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经过岁月的浸洗和润染,孔子的人格与修养,学识与言论,行为与理想,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里,他的知识成为学问的衡量标准;他的思想成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他的人格成为中国人的座右铭;孔子思想一直在滋润中国人的心灵。成为中国人共有的东西,鼓励和指导中国人对理想社会、和做人规范、道德水准的追求……。

《论语》只是语录体的著作,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多是孔子在生活中的谈话记录,但(也许经过后人的润色和加工)句句经典,没有多余的字句,简练、精辟。真实记录了孔子的伦理教育和从政治国等多方面的思想,涵盖广泛,论述精到,真知灼见,标新立异。

不读不知道,读了知其妙:仅就他对“君子与小人”的区分,鉴别,就振聋发聩。

“君子”这个词是不是孔子发明的,笔者没有考究,也许在他之前就已经有过“君子”之说。但他为“君子”的定位,对君子的言行与“小人”言行的界定,既是为人处世的要求,又是区分评价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是前无古人的。什么是君子?为什么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做君子有什么好,做“小人”有什么害?《论语》并没回答这些问题

,然而,几千年来,做君子已经在人们的灵魂里闪耀着。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目标:要当君子,不做小人,甚至,以做君子为荣耀,以小人为不肖,这不能不说是孔子的功劳。

以前总认为:人上人是君子,当官的,出人头地的、见识广的是君子,你细读论语,不是!!

是想:君子与小人,没有地位的高低、贫富之别,只是人格的区分。不是说君子高人一等,小人就低人一截。他只是把人分为两个层面。是评价人、理解人的标准而已。

孔子提倡君子之风,并倡导君子要带动、影响和教育“小人”,他说,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就是说为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总之,《论语》是中国,古老的、原始的、极为优秀传统文化,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站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我们需要认真的研究它、继承它,学习它。

三、论语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行的一本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经典语句,箴言,“论语”即是论纂(先师孔子的)语言.《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

四、论语是一部什么体著作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

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扩展资料: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