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花大闺女是指什么意思?
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还有一种说法是未经历人事的少女额头绒毛是黄色的。
扩展资料:
"黄花闺女"的来历与一位公主有关,这位公主就是寿阳公主,寿阳公主在史书上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只知道她是宋武帝刘裕的女儿,"黄花闺女"一词的来历与寿阳公主有关。
据记载,寿阳公主非常美丽动人,《夜航船》中记载寿阳公主的梅花点在额头上,越看越美,这足以看出寿阳公主的美貌非同一般,一朵不经意间落在她额头的梅花,更是称其妩媚无比,后来她经常贴这种"梅花妆"。
"梅花妆"粉饰的是黄色,古代对未婚少女多用这种妆容,"梅花妆"加上"黄花大姑娘"的黄花,黄花指菊花,两者合起来用来形容性格的高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闺女
二、什么叫黄花大姑娘?
黄花大姑娘是指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
黄花大闺女又称为黄花幼女、黄花女,指中国民间对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16岁至26岁)的俗称。
可是,腊梅花的开放是有季节性的,并不是一年四季都有。于是,有人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设法采集花朵的黄色花粉,将其做成黄色的粉料,再用其将薄纸片、干花片、云母片、蝉翼、鱼鳞、蜻蜒翅膀等染成金黄色,剪成各种花、鸟、鱼的形状,然后将其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关于“黄花闺女”一词的由来,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南朝某年农历正月初七这天的下午,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与宫女们在宫廷里嬉戏。过了一会儿,寿阳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卧在含章殿的檐下小憩。
这时恰好有一阵微风吹来,将腊梅花吹得纷纷落下,其中有几朵碰巧落到了寿阳公主的额头上,经汗水渍染后,在公主的前额上留下了腊梅花样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
皇后见了,十分喜欢,特意让寿阳公主保留着它,三天后才将其用水洗掉。此后,爱美的寿阳公主便时常摘几片腊梅花,粘贴在自己前额上,以助美观。宫女们见了,个个称奇,并跟着仿效起来。
三、黄花大闺女指的是什么?
其实这种黄花只是女孩子的一种装饰物,这种装饰品它最开始是用一些黄色的花朵来装饰女子,因此在古代那些许多没有结婚的女子都喜欢用这种装饰品,来装扮自己,来提高自己的颜值。这也因此让黄花不是仅指一种单独的花朵,而是泛指所有黄色的装饰物,他们的外形像花朵一样,可以是自然界中纯粹的花,也可以是人工制成的一些黄色装饰品。
大家读过木兰诗这首诗的人,相信大家听过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对镜贴花黄”。没错,从这句诗中我们就可以得出,黄花在古代的时候都是一些女子拿来作为装饰品用的,尤其是在南北朝的时候,当时南北朝有一个著名的公主名叫寿阳公主,寿阳公主从小就长得非常漂亮,可以说得上是天生丽质。在一个非常美丽的季节,树上的梅花从树上飘落下来,这些飘落的梅花在寿阳公主的脸上留下了一抹痕迹,但是这些美丽的痕迹却并没有给寿阳公主的容貌带来一些损害,反而让寿阳公主的容貌更添几分气质。
因此寿阳公主受这个梅花的启示,于是就发明了一种黄花的装饰物,他经常拿着一些花朵或者是人工制成的花粉来涂抹在自己的额头上面。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加的漂亮,也正是因为寿阳公主的做法带动了民间女子的一些风气。让民间许多女子都纷纷的模仿寿阳公主的这种装饰方法,也因此在南北朝时期社会民间出现了许多黄色的装饰品,比如说一些胭脂抹粉,这些胭脂抹粉大多是由一些黄色的花粉制成的。
久而久之,人们就有了一种黄花的称呼,在随着民间的发展,黄花装饰物一般也是用来形容一些没有出阁的女子,因为只有这样的女子才能配得上这些天然纯净的花朵。
四、为什么说小女孩叫“黄花大闺女”有何来历
因为“黄花大闺女”指的是年龄大约在16岁至26岁的未出嫁女孩。而“黄花大闺女”的来历是源自古代少女头上贴花黄的惯例习俗。
花黄(即“梅花妆”)的饰粉是黄色的,而采用这种妆饰的又都是未出阁的少女,少女出嫁以后就要改变装饰,另作一番打扮,故古代民间有俗谚云:“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再加上“黄花”在古代又代指菊花,而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
后来人就把“花黄”两字颠倒,用在“闺女”一词前面,构成“黄花闺女”一词,一方面表示少女还没有结婚,另一方面也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品性贞洁。后来,这一用法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久而久之,“黄花大闺女”也就成了未婚少女的代名词了。
扩展资料
贴花黄之风俗比刘宋时期早,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于刘宋的,北魏一个普通民间女子早已贴花黄,可见这一风俗可能在东晋之前就有了。在当时人们看来,不贴黄花,就缺少了女性的特征。
古时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因此黄花闺女表示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这种习俗直到金、元的游牧民族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妇女们虽不再贴黄花了,但人们仍把没有出嫁的年轻女子称为“黄花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大闺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花闺女
五、黄花大闺女是指什么意思
是指还没婚嫁的女孩子。从另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处女。
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黄花闺女的由来:
黄花大闺女也称黄毛丫头、黄花女,年龄大约在16岁至26岁,在中国民间,通常把未出嫁、未有性生活的少女俗称为黄花大闺女。
远古时代的人,都是有纹身的,这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一样,每个族群的都不同。并且,同族内部每个人的纹身也是有细微差别的,表示了每个人的年龄、地位、婚嫁等信息。
古人发现雏鸟的鸟嘴都是亮黄色的,所以在给未成年女孩纹身时,就在女孩脸上嘴角旁纹上亮黄色,表示这是个未成年的雏,将小女孩最基本重要的身份信息表示明白。
因此古代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就是妇女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说明她还是一位名花无主的待嫁女子,那些蠢蠢欲动的公子哥可以放心大胆来提亲。
然后文明时代慢慢发现进化,疼痛的纹身变成了贴花,位置也从易脱落的嘴角改变到平稳的额头,但那抹亮黄色却从未改变,流传至今。
六、黄花大闺女黄花是指什么意思?
黄花大闺女一般指黄花闺女,解释为未婚女子。
古时汉族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时,喜爱“贴黄花”,用黄颜色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画成各种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同时,“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所以,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就说明这个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能保持贞节。
黄花大闺女为啥在古代不叫兰花、红花呢?
黄花大闺女的称呼由来已久,关于它的起源有好几种说法,这里小农就说几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一种说法是来自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寿阳公主的故事。寿阳公主在休息时一朵黄色的腊梅花散落在额间,寿阳公主没有在意,醒来后嬉戏时,汗水浸染了腊梅花,在额间留下了黄色的腊梅花印记。
皇后见到之后非常喜欢,觉得非常漂亮。之后寿阳公主就经常采集腊梅花作为脸部装饰。宫女和世人纷纷效仿,就形成了梅花妆。
后来经过不断地演变。人们用香料和干贝、干花等做成黄色的梅花,贴于面部作为装饰,成为了古时候的一种时尚。而且多为少女使用这种装扮。记得木兰诗当中就有一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说的也就是这种黄色的梅花妆。
并且黄花在古代还指代菊花,例如李清照的诗句中“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就是菊花。菊花在我国一直是高洁、坚贞的象征。所以也是象征着女性的忠贞。所以用黄花指代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