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宦官的专门机构二十四衙门的具体名称和职能

内宫二十四衙门

【内府诸司】内宫十二监四司八局,总谓之二十四衙门,俱在禁地,惟浣衣局则在皇城之外为异耳内宫不许外人窥视传出者,而于清宫内,

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此洪武旧制也。后渐更革.十二监名称及其所掌职务如下:

1、司礼监——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书籍名画等库掌司、内书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无定员。提督掌督理皇城内一应仪礼刑名,及钤束长随、当差、听事各役,关防门禁,催督光禄供应等事。掌印掌理内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笔、随堂掌章奏文书,照阁票批朱。掌司各掌所司。典簿典记奏章及诸出纳号簿。其是一切宦官机关的领导部门,再往上便听命于皇帝,享有极大的特权和地位。《万历里获编补遗》载:“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封柄机要,佥书、秉笔与管文书房,则职同次相;其僚佐及小内使俱以内翰自命,若外之词林,且常服亦稍异。其宦官在别署者,见之必叩头称为上司。虽童稚亦以清流自居,晏然不为礼也。内官监视吏部掌升选差遣之事,今虽称清要,而其权俱归司礼矣。”

2、内官监——掌印太监一员,总理、管理、佥书、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木、石、瓦、土、塔材、东行、西行、油漆、婚礼、火药十作,及米盐库、营造库、皇坛库,凡国家营造宫室、陵墓,并铜锡妆奁、器用暨冰窨诸事。

3、御用监——掌印太监一员,里外监把总二员,典簿、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凡御前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诸玩器,皆造办之。又有仁智殿监工一员,掌武英殿中书承旨所写书籍画册等,奏进御前。

4、司设监——员同内官监,掌卤簿、仪仗、帷幕诸事。事繁且杂,又无实权。

5、御马监——此监设有掌印、监督、提督太监各一员。腾骧四卫营各设监官、掌司、典簿、写字、拿马等员。象房有掌司等员。《万历野获编补遗》云:“司礼今为十二监中第一署,其长与首揆对柄机要。……御马监虽最后设,然所掌乃御厩兵符等项,与兵部相关。近日内臣用事稍关兵柄者,辄改御马衔以出,如督抚之兼司马中丞,亦僭拟甚矣。。” 这让我想到了《西游记》中孙悟空曾被封为天庭御马监的弼马温。

6、神宫监——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管理无定员,掌太庙各庙洒扫、香灯等事。

7、尚膳监——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光禄太监一员,总理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及各牛羊等房厂监工无定员,与光禄寺和女官系统的尚食局负责御膳及宫内食用并筵宴诸事。

8、尚宝监——掌印一员,佥书、掌司无定员,掌宝玺、敕符、将军印信。凡用宝,外尚宝司以揭帖赴监请旨,至女官尚宝司领取,监视外司用讫,存号簿,缴进。

9、印绶监——员同尚宝,掌古今通集库,并铁券、诰敕、贴黄、印信、勘合、符验、信符诸事。

10、直殿监——员同上,掌各殿及廊庑扫除事。

11、尚衣监——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御用冠冕、袍服及屦舄、靴袜之事。

12、都知监——掌印太监一员,佥书、掌司、长随、奉御无定员,旧掌各监行移、关知、勘合之事,后惟随驾前导警跸。此监为下下衙门,宦官均极寒苦,难以升转。

四司:旧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后渐更易,各司名称职掌如下:

1、惜薪司——掌印太监一员,总理、佥书、掌道、掌司、写字、监工及外厂、北厂、南厂、新南厂、新西厂各设佥书、监工,俱无定员,掌所用薪炭之事。惜薪司下设三个机构:热火处,薪炭处,烧炕处。木炭产于易州(河北易县)、涿州、通州、蓟州等地,用硬质木材烧制而成,燃烧耐久,不冒烟,运至京城后,由红萝厂截短,外敷以红土,名曰“红萝炭”,再由惜薪司分发至皇宫及二十四衙门。当时红萝厂称之外厂,惜薪司称内厂。

万历时,惜薪司人数大增,至“朝进一人,暮进一人”,致“几十倍于前”正德年间,司礼监太监刘瑾权倾一时,赋予惜薪司特务职务,即内厂,权力更盛于东厂、西厂。

清顺治时十三衙门有惜薪司,康熙即位后,改惜薪司为内工部,属内务府,又改称营造司。

2、钟鼓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司房、学艺官无定员,掌管出朝钟鼓,及内乐、传奇、过锦、打稻诸杂戏。凡圣驾朝圣母回宫以及万寿节、冬至节和年节升殿回宫之时,也在皇帝前演奏乐曲,迎导宫中升座承应。

清顺治时十三衙门有钟鼓司,后改礼仪监,又改礼仪院。康熙即位后,裁十三衙门,礼仪院改属内务府,后改称掌仪司。

3、宝钞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管理、监工无定员,掌造粗细草纸。宝钞司也印行钞票,即“大明宝钞”,但因通货膨胀,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纸钞乏人问津,流通范围越来越狭小。没想到啊,此时就有纸币了,真是先知先觉呀。

4、混堂司——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掌沐浴之事。

八局:旧制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兵仗局,掌印太监一员,提督军器库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写字、监工无定员,详细如下:

1、兵仗局——设掌印太监一员,掌造皇帝卫士及锦衣卫的军器。火药司属之。设掌印太监一员,负责打造军品,包括刀枪、剑戟、鞭斧、盔甲、弓矢等兵器,其中盔甲军器有九十余种,火器四十多种,每三年造一次,由工部备料。兵仗局附设有火药局。

2、银作局——初设大使副使各一员,后设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写字、监工无定员,掌打造金银器饰。如金银钱、金银豆叶、金银锭等,仅供钦赏之用。

3、浣衣局——掌印太监一员,佥书、监工无定员。俗称浆家房,凡宫人年老及罢退废者,发此局居住。浣衣局位于德胜门以西,惟此局不在皇城内,由有罪退废的宫人充任。刘若愚《酌中志.客魏始末纪略》:“逆媪客氏......至奉旨籍没,步赴浣衣局,于十一月内钦差乾清宫管事赵本政临局笞死,发净乐堂焚尸扬灰。”

4、巾帽局——掌印太监一员,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无定员,掌宫内使帽靴,驸马冠靴及籓王之国诸旗尉帽靴。

5、针工局——员同巾帽局,掌造宫中衣服。

6、内织染局——员同上,掌染造御用及宫内应用缎匹。城西蓝靛厂为此局外署。

7、酒醋面局——员同上,掌宫内食用酒醋、糖酱、面豆诸物。与御酒房不相统辖。

8、司苑局——员同上,掌蔬菜、瓜果。

二、明朝的二十四监是什么?

明朝二十四衙门:习礼监、御用监、内官监、御马监、司设监、尚宝监、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印绶监、直殿监、都知监,共十二监。又有四司:惜薪司、宝钞司、钟鼓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银作局、浣衣局

注意:全是宦官

十二监(每监各太监一员,正四品,左、右少监各一员,从四品,

左、右监丞各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六品,长随、奉御无定员,从六品。

此洪武旧制也。后渐更革,):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

监,尚宝监,印绶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旧制每司各司正一人,正五品;左、右司副各一人,从五品。后渐

更易,):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旧制每局大使一人,正五品;左、右副使各一人,从五品):兵仗

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

十二监、四司、八局,所谓二十四衙门也。

三、有谁看过明朝二十四监的

二十四衙门是明代宦官伺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

二十四衙门并非明代宦官体制,其主官太监也无硬性规定必用宦官,是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机构,后多派宦官掌其职,因此常被现代人误解,甚至藉清代野史证明明代有宦官十万人,事实上这些单位绝大多数是由南京乔迁来的工匠,北京一地含其他各部会的工匠不过27,000户,每户抽一丁服徭役,有五年一班服徭役者,亦有四年、三年、二年一班者,故现代称为“宦官二十四衙门”是非常不适合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各专设掌印太监提领。随后清初时,清朝亦仿明朝体例设有十三衙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