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第二大河是什么?

我国第二大河是黄河。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一千多年前,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总是以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形象示人。然而,如今的黄河被赋予了太多文化和精神上的象征含义,她完整的面貌,反而被厚重的赞歌掩藏。

黄河的特点:

黄河每年会产生十六吨泥沙,黄河上游水流湍急,泥沙沉积现象不明显,到了黄河中下游,河南段、山东段,地势平坦,大量泥沙沉降,致使河道拥堵,久而久之就黄河就成了地上河了。

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化水补给;夏季水量较大,冬季水量少;河流含沙量较小;河流冬季结冰;初冬、初春季节宁夏段有凌汛。

二、中国第二大河是什么?

中国第二大河是黄河。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河道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