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熊猫分布在哪些地区

大熊猫分布在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大熊猫:

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仅有二个亚种。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脸颊圆,有很大的黑眼圈,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二、大熊猫分布在哪些地区?

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地区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

大熊猫的食性

大熊猫主要吃竹子。大熊猫99%的食物都是竹子,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植物共有12属60多种。此外,野生大熊猫还偶食一些动物尸体或其它植物。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种类比较多,箭竹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这些竹子长期生长在亚高山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常绿阔叶林的林冠下,分布海拔从700~3500米不等,不同山系的大熊猫主食竹类不同。

大熊猫的食谱随山系和季节而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种类的竹子或同种竹子的不同部位。春夏季最爱吃不同种类的竹笋,秋季多以竹叶为主食,冬季以竹秆为主食。

三、大熊猫分布在哪几个省

我国的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个省。

截至2019年,我国已开展了4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最后一次调查于2011年启动,2014年结束,调查内容包括大熊猫野外种群、栖息地、同域分布动物、干扰因素、保护管理、圈养种群和分布区经济社会状况等七个方面。

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的特点:一是野生种群数量稳定增长。平均种群密度每平方公里0.072只。其中,四川省1387只,占全国野生大熊猫总数的74.4%。二是栖息地范围明显扩大。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共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县(市、区)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4个,栖息地面积增长11.8%,潜在栖息地面积增长6.3%。三是圈养种群规模快速发展。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211只,增加了128.66%。其中,育龄大熊猫占比上升,种群结构更加合理。并启动了野化放归工作,先后将3只经野化培训的人工繁育大熊猫放归自然。四是保护管理能力逐步增强。与第三次调查相比,大熊猫分布区新建保护区27处,新增面积118万公顷,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已达67处,总面积达到336万公顷。已有66.8%的野生大熊猫和53.8%的大熊猫栖息地纳入了自然保护区网络,种群和栖息地保护率不断提高。

四、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里?

大熊猫分布于中国的的甘肃、陕西、四川(区域灭绝:湖北、湖南),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但实际上,大熊猫的分布区已经相当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