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北部湾事件?

请参考百度百科

北部湾事件 又称东京湾事件美国于1964年8月在北部湾(又称东京湾)制造的战争挑衅事件。1964年7月底,美国军舰协同西贡海军执行“34A”行动计划,对越南北方进行海上袭击。8月1日,美第七舰队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为收集情报,侵入越南民主共和国领海,次日与越南海军交火,击沉越南鱼雷艇。美国政府迅即发表声明,宣称美海军遭到挑衅。3日,美总统 L.B.约翰逊宣布美国舰只将继续在北部湾“巡逻”。4日,美国宣称美军舰只再次遭到越南民主共和国鱼雷艇袭击,即所谓“北部湾事件”,并以此为借口于5日出动空军轰炸越南北方义安、鸿基、清化等地区。7日,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授权总统在东南亚使用武装力量。这一事件是美国在侵越战争中推行逐步升级战略,把战火扩大到越南北方的重要标志。

1964年,美国借口越南北方舰艇对美国军舰进行了攻击,蓄意制造了一个北部湾事件。美军派出由四五艘航空母舰组成的庞大战斗群,耀武扬威地停泊在南海上。他们天天出动数百架飞机,在对越南北方实施轰炸的同时,加紧对我中南地区、非凡是海南岛上空的渗透侦察。美军倚仗装备的先进,吹嘘在东南亚无人可以匹敌。

1965年4月 9日8时许,我警戒雷达在榆林正南110公里处,发现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美国4架F-4B型鬼怪式战斗机,朝我领海线内飞来。担负战斗值班的大队长谷德合与战友们驾驶4架歼-5型战斗机,呼啸着飞向作战空域。

谷德合和战友们与敌机斗智斗勇。谷德合忽然听到护尾器发出刺耳的尖叫声,转头向后观察,发现一架敌机已跟踪上来咬尾,便立即命令4号机作战术动作脱离。4号机非常冷静地一个急转弯摆脱敌机,使咬尾的敌机一下子冲到了他前面,紧接着又来个倒扣,将瞄准距光环紧紧套住敌机。

这时,隐藏在4号机后面的另一架敌机赶上来,妄图支援他的难兄难弟,慌忙按下导弹发射按钮。就在导弹射出的一刹那,4号机忽然一个跃升。导弹从4号机的机腹下闪过一道白烟,像长了眼睛似地不偏不倚正中前面美军自己的飞机。万米高空只听轰的一声巨响,敌机顿时起火冒烟,坠落在海南岛的西海岸边上。眼瞅着自己的伙伴命归黄泉,敌人气急败坏,连连向我发射导弹攻击,但均在我机腹下穿过爆炸。无奈,敌机只好没精打采地离去。

这次空战创下3个第一:

第一次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与美军性能最好的飞机交战。

第一次在同温层与美军飞机作战。

第一次与美国带导弹的飞机作战。

在17分钟的战斗中,敌机共向我发射6枚麻雀Ⅲ型导弹,而我方严格执行上级对敌不首先开炮的指示,未发一枪一弹,无一伤亡,却使美机击落了自己的同伴,创造了我军空战史上以劣胜优的一大奇迹。

由于当时中美关系和国际斗争形势的策略需要,空战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祖国领空不容侵犯》的社论,但对这次空战的实况却始终没有公开报道。这段空战秘闻也就深深地埋藏在历史的记忆之中。

真相大白

1994年4月16日,已经离休的谷德合忽然接到海军政治部联络部打来的电话,请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北京海军第一招待所。原来美国国防部派来了一支由5人组成的特遣队,专门调查1965年4.9空战详情,寻找当年失踪的飞行员。

4月19日上午,会晤在北京长城饭店举行。双方互致问候后,美方特遣队队长科英首先开口道:在那次不愉快的对抗中,我们有一名飞行员找不到了。能否请你谈谈当时的情况?为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谷德合对空战过程作了尽可能具体的介绍。没料到科英忽然发问:你当时在空战中,有没有看到飞机上掉下来什么东西?谷德合微微一愣,但霎时就明白了对方提出这个问题的真实用意。

噢,假如我没记错的话,那天是复杂气象,云层很厚。飞机被你们自己的导弹击中时我看到了,但飞机掉到云层里以后我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谷德合坦诚、巧妙的回答十分出色,没有给对方任何可乘之机。

原来如此,科英两手一摊,耸耸肩说道,很遗憾,那天是因为我们的飞机误入了你们的国土。

谷德合闻听此言,当即脸色一沉,义正词严地说道:不对!你们这是有意的挑衅。假如是误入,为什么头一天派出两架飞机来试探?那天碰到我机拦截为什么还不退出,却向我方接连发射6枚导弹?谷德合有理有据的发问,直逼得科英哑口无言。

随后科英又自我解嘲地狡辩说:当然了,我们的飞机比你们的强,但你们的飞机转弯性能好。

谷德合反驳道: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全对,因为人的因素你没有考虑进去。我们这些飞行员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取得胜利是以我之长、击你之短,是靠正义和勇敢。

科英似有所悟地点点头。谷德合随即反问道:能否介绍一下你们当时的情况?

嗨,别提了!科英把手往上一扬,边比划边说道,那天我们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时候,就不小心摔了一架......听完科英的介绍,谷德合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觉察的神情。科英介绍的这段意外插曲,无疑为这次原本就很罕见的空战,又增加了一道更加传奇的戏剧性色彩。

30年岁月弹指一挥间。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了战斗功臣谷德合当年收藏的一些关于这次空战的资料,其中有一则是日本一家通讯社的报道:中国说打掉了美国一架飞机,美国说打掉了中国一架飞机,究竟是谁打掉了谁,现在还是一个谜。

今天,这个谜真相大白了。事实正告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侵犯,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无不胜!来源:西陆

1 曾是美国海军主力的F-4"鬼怪"战机

2 歼5是中国制造成功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标志着中国的航空工业跨入了喷气时代。

3 F-4"鬼怪"战机发射导弹

二、越南战争爆发的根源和导火线分别是什么?

根源是美国想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达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导火线是在美国的支持下越南南部叛军叛乱

背景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法国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则被日本占领。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在越南北方城市河内市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法国则支持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越南南方城市西贡市建国。为争夺对越南全国的主权,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法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战争(1945年—1955年国际社会称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越南称为抗法救国战争,中国称为援越抗法战争,法语称为:la guerre de Vietnam)。

1954年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国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国国防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民主共和国。根据瑞士日内瓦会议(1954年)的决议,越南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裂,越南民主共和国由越南共产党执政,越南南方在越南末代皇帝保大皇帝的统治之下。

1955年吴庭艳在西贡市发动政变,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瑞士日内瓦会议(1954年)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从来没有举行。

在冷战的环境中,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开始将东南亚国家联盟看成冷战中潜在的关键战场,美国政府害怕资本主义民主选举将使社会主义的影响进入越南共和国政府,因此越南共和国得到美国的支持,吴庭艳在越南共和国实行美式民主、法治的资产阶级执政,这也使越南民主共和国走上推翻越南共和国之路。越南民主共和国实现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将土地分发给农民,引起了越南共和国人民的恐慌。

阶段划分

越南战争从1955年起到1975年,前后历时20年,分为五个阶段。其中,第二、三、四阶段(1961—1973年)为美国助越战争时期。

第一阶段:

1955—1960年。艾森豪威尔政府在南越扶植吴廷艳担任总理,建立亲美民主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集团发动“控共”、“灭共”战役,屠杀北越共产党。

第二阶段:

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军队,以游击战对付北越的游击战,把农村居民赶进四面围着铁丝网、壕沟和碉堡的“战略村”,妄图割断游击队与北越之间的联系。越南北方军民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击敌人,许多“战略村”被捣毁,一些“战略村”还变成了人民的战斗村。

1963年南越政权内讧加深,美国策划军事政变推翻吴廷艳,随后杨文明、阮庆等军人相继上台执政。

第三阶段:

1965—1968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袭击。1965年,约翰逊下令采取“雷声隆隆”行动,在南越不再局限于使用傀儡军,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侵越美军迅速增加,达到50万人。1968年初,越南南方军民发动“春季攻势”,向西贡、顺化、岘港等64个大中城市、省会及军事基地展开猛烈进攻。同年3月,约翰逊政府被迫宣布部分停止对北越的轰炸。5月越美巴黎谈判开始。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至此,“局部战争”结束。

第四阶段:

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由于国内压力和出于人道主义,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美国部队。美越继续会谈,并将双方会谈扩大为包括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及西贡阮文绍政权在内的四方会谈。

1973年1月27日,美国在结束越南战争的协定上签字。为时12年的侵越战争到此结束。

第五阶段:

1973—1975年。美国军事力量从南越撤出后,南越阮文绍政权十分孤立。

1975年越南人发动总进攻,打垮南越政权,解放了西贡,完成了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共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弹,远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个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美国自己的损失也非常惨重,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

三、北部湾事件是指什么?

1964年8月,美国军舰在位于中国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越南之间的北部湾、又称“东京湾”海域,对越南进行海上袭击,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北部湾事件”。

四、美国为什么打越南,理由是什么 ?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苏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两国在朝鲜战争的直接对抗和中国对越南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美国更加意识到这些所构成的现实和潜在的威胁。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在亚洲除了积极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国外,还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中南半岛。中南半岛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运动中极具影响的胡志明还与共产党有直接的联系,美国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国政权被由苏联操控的政治机构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鲁门总统批准了一份国家安全委员会报告,即48-2号报告。该报告使美国坚定地建立了“防止共产党在亚洲进一步扩张”的政策,这份文件建议“对法属印度支那应给予特别的注意”。

1950年和1952年,从遏制共产主义的立场出发,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出台了《美国对于印支的立场 》和 《美国在东南亚的目标和行动方针》,认为印度支那冲突是东西方对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义。

根据这两个文件的建议,美国有责任在东南亚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在中南半岛的法国人,阻止共产党进一步扩张,以保护美国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使用 “多米诺骨牌效应”这个术语,以说明阻止中南半岛“沦陷”的必要性。

20世纪50年代,冷战的特征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新的形式——“局部战争”。

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于1954年决定向吴庭艳的南越政权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的发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尔共任命了300多人为美国驻越南军事援助顾问团成员,在以后几年中,美国驻越军事援助顾问团在训练、装备南越军队并向其提供建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时期, “多米诺骨牌效应”理论更是美国对越政策和全部冷战战略的指导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自由世界在东南亚的柱石、拱顶石和提防要塞”。声称如果“赤色浪潮”淹没了越南,东南亚国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会受到严重威胁。

在约翰逊时期,美国政府主张应当不断加强对印度支那,特别是越南的干涉和渗透。1960年11月,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继承了哈里·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位总统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战争的政策。

背景

越南在1885年至二战前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中大日本帝国趁法国战败占领法属印支,维希法国殖民政府仍然运作但其权力被当地的日军悬空。1945年二战结束前,日军发动三九政变解散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改建傀儡政权越南帝国,保大帝为皇帝,以及柬埔寨王国及寮王国等日本傀儡。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二战结束3天后,中华民国国军及英军分别进驻了越南北部及南部将当地的日军缴械。1945年9月底英军撤离越南南部,并归还原本的殖民者一法国。

1946年5月中华民国国军撤出越北后,胡志明领导的越盟在越南北方的河内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国”,世称“北越”。法国则挟持保大皇帝在南方的西贡立国。

法国为重夺对越南全境的控制权,北越和法国以及其傀儡政权越南国进行长达9年的法越战争(又称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军队在美国的支持下,控制西贡、河内等主要城市,但广大农村已经落在胡志明领导的越南共产党游击队手中。

195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援助下,北越在奠边府战役中赢得对法军的决定性胜利,法国撤出越南北部。

战事结束后,双方开始和平谈判,谈判在瑞士日内瓦举行,1954年7月21日美国、苏联、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北越、南越、柬埔寨、老挝九国外长,达成协议,称为《日内瓦协定》。根据日内瓦会议的决议,南北越暂时以北纬17度线分治,越南北部由胡志明统治,南部由保大皇帝控制。

《日内瓦协定》内容重点是:法国撤出越南,并承认越南、柬埔寨、老挝为独立国;以北纬十七度为界,分割南北越南;南北越为中立国家,不得与任何国家缔结军事同盟,不得进口军火,不得依附任何集团国家;南北越在1956年7月以前实行普选,由普选再统一南北越。

按照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规定,统一国家的选举定于1956年7月举行,但是这场选举却没有举行。同时北方也没有同意进行选举。最后,美国和两越都没有签署协议中的选举条款。这样看来,分裂的越南似乎将成为常态,就像分裂的朝鲜半岛一样。

后来只有法国和北越签署这个协议。法国撤出印支三国之后,美国为了阻止北越的共产党势力向南越扩张,全力支持吴廷琰在南越建立反共政权,打算围堵共产党,1955年,吴廷琰在西贡发动政变推翻保大帝,建立越南共和国,世称南越,政权更动下选举机会渺茫。

面对西方国家再度来越南长期驻军,主张赶走西方势力的北越更获得背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等共产势力的支持,武装冲突升级似乎在所难免。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越南战争

五、美国打赢了越南战争所有战役,为什么最后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二战后参加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战争,这场战争反应出了一个神奇的现象:美国打赢了战争中的所有战役,在军事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最后却输掉了整场战争。在战场战无不胜,最后却输掉战争这种事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越战本是一场越南内部的政权争夺战争,从1955年爆发,由以美国为主的西方扶持的南越政权却在战场上和政治上表现的非常糟糕,早期法国一直在前线直接协助南越进行作战,但由于二战后法国国力大幅度衰退,在战场上逐渐失控,不仅彻底丧失了对北越的控制,在南越也显得力不从心,最后美国选择全面介入越战,暂时稳定住了局势,而越战也从此进入高潮。

其实从1961年开始,美国就不断派遣特种部队、空军部队,以及军事顾问进入越南,不过只是“有限介入的特种作战”,但很显然“特种作战”无法拯救烂泥扶不上墙的南越,于是从1963年开始,美国就开始计划全面介入越战,次年便爆发了著名的“北部湾事件”。

“北部湾事件”的争议非常大,一是因为它发生的时间太过于巧合,二是事后对该事件的揭秘和美国官方给出的报道完全不同。

此事件美国官方给出的说法是,1964年8月2日,美军驱逐舰“马多克斯”号正在北部湾公海水域执行“水文地理研究”任务,随后遭到北越三艘鱼雷艇的突然袭击,随后双方交火,美军击沉一艘北越鱼雷艇;8月4日晚,“马多克斯”号和另一艘驱逐舰“特纳·乔伊号”又遭到北越鱼雷艇的袭击,美军再次将其击退。

两次袭击事件后,8月5日,美军在没有得到国会授权的情况下展开报复式空袭(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保证战争的突然性,美国总统可以绕过国会指挥海军陆战队进行战争行为),7日,国会正式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正式授权总统在东南亚进行战争行为。

美国官方的说法明显是一副自己先被打,然后反击报复的说辞,但是北越方面和部分北部湾事件的部分美军经历者的说法却完全不同,首先据北越方面的说辞8月2日的“马多克斯”驱逐舰号并非是在公海,而是进入了北越领海,北越鱼雷艇只是为了驱逐美军舰艇,但却突然遭到了美军袭击,也就是说是美军先开火。

而8月4日的交火则根本没有北越鱼雷艇,美军飞行员詹姆斯·斯托克戴尔回忆称:当时美军军舰对着空气开火。当然不管事实如何,“北部湾事件”让美国有了出兵的理由,于是正式介入越战。

而结果就是,美国打了11年,最后以失败撤军告终,虽然在这11年里打赢了战场上的所有战役,但这11年间美国结束了战后25年的经济繁荣,美元霸主地位遭沉重打击,国内动荡,并出现巨额财政赤字,冷战格局也从进攻战略转变为守势,战后15年不敢再出手发动大规模战争。而这场战局与结局严重不符的战争给了美国两大深刻教训。

第一大教训就是:发动一场战争需要足够的理由,保证其是一场“正义之战”。其实以上描述的内容可以看出,美国人发动战争的目的不外乎就是保住南越政权,这是一场干涉他国内政的非正义之战,美国人发动战争的借口非常牵强,理由可以支撑起一场反击战,但支撑不起一场全面战争,军事的全面介入很快就暴露出了真正的目的。

因此从一开始,美国就没有获得己方阵营乃至国内民众的全面支持,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无名”。因此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前,美国舆论在全球造势,几乎让全世界都相信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第二大教训就是:发动战争需要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美国打越战可以说是打得不明不白,先是全面介入从正式开始准备到实施不到一年,非常仓促,既没有宣战目标也没有进行战争动员,全国就这么突然加入了战争,因此战争的民众基础非常不牢。

其次,美国没有确立军事干涉的具体目的,虽然说根本目的是为了保住南越,但是战争打到什么程度算是保住南越,是要消灭北越,还是要把北越拉上谈判桌,还是要让南越建立自己稳定强大的政权,美国人自己都不知道,但却一步步升级军事行动,战场上是打赢了,但模糊的战略定位,使得在战场上的胜利毫无意义, 反而让自己陷入泥潭,这就是美国在越战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

而在1983年的入侵格林纳达,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军的目标就很明确,打完就收工,绝不拖泥带水,使得美国获得完全的胜利和巨大的利益。

正是这两大教训,使得美国在越战后15年不敢出手发动大规模战争,值得一提是,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失败,和美国有异曲同工之处。此外根据这两大教训,后来美国还制定了一些发动战争的先决条件,其中有一条是要不断评估自身与战略目标的差异变化,且出兵是最后的手段。

比如叙利亚战争,俄罗斯介入战争后,美国看到反对派不行了就果断宣布撤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了利益,但美国本身并没有陷入战争;而且叙利亚、利比亚、埃及、也门、乌克兰虽然都是美国在背后捣鬼,但美国自己没有全面介入,有效保证了自己不陷入战争泥潭,以免重蹈越战覆辙。

很多人也许会拿伊拉克和阿富汗举例,说美国也出兵了,也陷入泥潭了,不过打阿富汗是因为911,打伊拉克是因为萨达姆动美元地位,又没有办法挑起伊拉克内部冲突,所以美国有足够的理由和条件(相当一部分是编的)发动战争,而且战争结果美国也达到了目的。

虽然收尾收的不是很好,但从结果上看,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控制了中东、中亚,虽然搞得一团糟,但糟的又不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