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琴曲鉴赏论文 急用

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听过吗?给你些素材,自己写写吧,我很喜欢这首乐曲,弹奏过第一乐章

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7号之2“月光”

创作背景

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于一八一O一年,当时他正和朱丽法塔贵恰尔第(1784—1856)相爱,这个曲子是献给她的。这一年的十一月十六日贝多芬写给和勒的信中提到她时还说:“她爱我,我也爱她。”但到一八O二年初,她已别外爱上了罗伯尔哈伦堡伯爵,并于一八O三年和他结了婚。罗曼罗兰把此曲和贝多芬的失恋联系起来,说“幻想维持得不久,奏鸣曲里的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了。”以罗兰把第一乐章解释为忧郁、哀诉和痛哭。俄国音乐学家奥立比舍夫(1794—1858) 第一乐章是失恋的“沉痛的悲哀”,好比“垂之火”。但一八O一年正是贝多芬和贵恰尔第热恋的时候,说这个作品是写失恋的痛苦,也和事实不符。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一作为上二年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 ,第一乐章是暝想的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一作作九年听安东鲁宾 什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象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该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把该曲比做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c小调奏曲》因“月光”的标题和传说而特别出名。

贝多芬有一次说过:“人们常常谈论《#c小调奏鸣曲》,但我曾写过经这更好的东西,《#F大调奏呜曲》(作品78)就是一个与此相同的作品。”可见贝多芬自己对《月光曲》是并不十分满意的。

《月光曲》的传说

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弹的,那有多好啊!”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就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弱起盲姑娘刚刚才弹的那首曲子来。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象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他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陶醉了。等他们办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 ——《月光曲》记灵了下来。

这是我国《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月光曲》的故事,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贝多芬的这个曲子(作品27之2——《#c小调钢琴奏鸣曲》)描写的是海上月光的说法,源出于德国音乐批评家雷尔施塔布(1799——1860)。他用瑞士风光明媚的琉森湖上的月光的别名。俄国钢琴家安东鲁宾什坦(1829——1894)非常反对用“月光”来解释这个曲子,他说:“月光在音乐描写里应该是暝想、沉思的、安静的,总之,是柔和光明的情绪。《#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从第一个音符到最后一个音符,完全是悲剧性的(用小调来暗示),因此是布满云彩的天空,是阴郁的情绪。末乐章是狂暴的、热情的,表现 的正是和温柔的明月完全相反的东西。只有短短的第二乐章可以说是一瞬间的月光。”在德国,也有人称此曲为“园亭”奏鸣曲。园亭是建筑在树荫下的凉亭,这相标题对于这首奏鸣曲也同样是不恰切的。看来,第一乐章所表现的决不是一幅明净的风景画,而是一种内在的阴郁情绪。《贝多芬传》的作者厄(1817—1897)说第一乐章是“少女为生病的父亲祈祷”,无论如何要比“月光”和“园亭”恰当一些。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 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一百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第二乐章-小快板,降D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之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默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地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象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升c小调,4/4拍子,奏鸣曲

虽然在调性上与前乐章有紧密的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煽动性,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象是连连的跳脚声。 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它临近结束时连续的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得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贝多芬曾说过他的作品二十七号的两首奏鸣曲都像幻想曲。他指示《月光》奏鸣曲的乐章之间要紧接不要有停顿,这样才能从开始乐章以暗示性的方式逐渐展开,进入到错综复杂的终乐章,而得以提供一种凝聚高潮的感觉。贝多芬这一时期的奏鸣曲充满了尝试性的作法,他企图重新评价奏鸣曲式主要的创作原理。一般来说,如要遵循传统的格局,奏鸣曲式往往只出现在一个乐章里,而通常在第一乐章,但贝多芬打破了这种模式,《月光》奏鸣曲是古典乐派开始朝浪漫乐派转变的作品之一。

二、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赏析论文

我本人的文字仅供参考而已,个人以为莫扎特的d大调钢琴奏鸣曲是一种能够使耳膜感受到震撼但又不会使自己的听觉受到没必要额外刺激的天堂中的乐音。

似乎,每一个音符都酝酿着一个个美丽而又轻松的叙事诗;在震撼的同时又能给人以心灵的某种启迪与感悟。

因此,我个人以为莫扎特的音乐是一种抚慰人心的乐音;其内涵是精神与灵魂的最高体现,也同时给予一种人性最为完美的诠释与注解。这是音乐的重点内涵,探索基于人的内在的启发就即是使每一个听到的心灵和灵魂未知的领域内得到最大限度的自由与行动力。

音乐本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世界性的语言,因为它自身的感召力,也因此是全球的通用语。也许这就是某一种使人感到音乐本身的语言所特有的符号与某种象征意义;其意义在于具体的表现某种必然的自然现象与人为的特定的认知将之组成一种巧妙的必然性的有机连接,这与音乐本身的乐律,音程是一样的,都能同时给予人愉快与某种所谓上帝降临人间的幸福感;这同时也是音乐家本人自己的内心体现与真实写照。

d大调钢琴协奏曲充分还原了人么内心的最为渴望真理的想法与现实同步的理念。每一种音乐本身似乎都包含了一种使人愉快甚至大的喜乐的内心的最初的愿望与最为原始的爱的动机。这合乎每一个人的本能的对于生命的不放弃的希望,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这种希望的具体体现与升华。

每一个音符似乎都充满了大的感触与快乐;因为作为人而存在的意义上分析,音乐就是这样一种切身感受与理想化自我的原初形象----而这也即是莫扎特音乐中较为深邃的部分。

同时他的音乐中也充溢着大的悲欢与大的感动;使人经常会感到某须有的幸福感,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神的启示与照临。

因此,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之所以能给予人以内在的动力与希望想必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就代表着更多的被人自身所认同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所致吧?每一个人,都是如此的通过每一次与命运的较量与竞赛,最终会明白人之为人本身的最终的目的与意义。音乐本身就约翰浙大的爱与哀伤;其中不乏有淡淡的伤感与愁苦的滋味,但并不是所有的音符都被泪水所浸泡和洗涤,正相反,音乐很优美;旋律很美妙。因此能给予人某种动力与大的感动,这是一种音乐的微妙,也同时一是种光明的体现与对于人本身的认同。

d大调钢琴协奏曲就秉承了以上这样的风格,淡淡的哀伤中却也掩饰不住内在的执着与战胜一切抗阻的顽强。一种音乐本身也能传承着某种精神与人的内在品格。这也是一种旋律的变换;在每一个音符与音符间,旋律与旋律间,都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给后面的乐音与旋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确实是这样啊;因为在聆听音乐的内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童年的相对来说美好的回忆,因此这段旋律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心中都能使人产生共鸣。即;内在的幼年情感体验与个人的对于音乐本身的理解和自己的阐释。我自己认为这段音乐之所以动听优美是因为其音乐本身的柔和而略带甜美的风格与钢琴本身自己在这乐音中所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形成了一个重要的烘托与映衬的侧面效果,很好的给予了音乐本身已跟好的诠释与直接的注解。这与我的理解力是一致的,那就是这音乐是音乐自己思想深处与灵魂最为细微的低语和洞察。是一种不同于贝多芬的力量与施特劳斯对于音乐本身的张力;应该说,莫扎特的音乐中自有一份难得的闲适,安逸与恬淡和良心深处的释然与解放;即;不对任何事物作过多的拘束与被其所束缚。也因此,我能从中感到自由的切实充分的自由的空气。

也许正是这种自由的感受,有些孩子气的愉快;似乎在每一个人的耳膜中都能找到适合的印象来填充自己心中只属于自己的关于音乐本身的鲜活而独具一格的极具个人意志观念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生动与富含着一个音乐家本身的情感,体会与深深的伤感;有些许的惆怅,感怀、以及被很多人所遗忘的淡淡童年散落一地的糖果般的逝去的记忆。

小心的,一下一下的,在琴键上弹奏出一曲淡淡的,怀念与辛酸。啊。似乎是灵魂本体的声音;啊,原来灵魂,也会这样哭泣,也会这样去追忆。追忆着你早已过往的时间,经历。

中间的旋律,似乎是音乐本人用指尖小心而在意的轻触琴键,然后,在另一个和声中又能再次听到音乐家本人的声音;之后的升降音和休止符都处理的华丽而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似乎是音乐家本人的莞尔一笑,以及,在每一个装饰音的间隔处都被音乐家本人处理的珠圆玉润的音色似乎包容了一切,涵盖了一切音乐的真谛。

降音符号被处理的很有灵性美;仿佛一幅永远不会因而褪色的画卷,在灵动的乐音中似乎同时又增加了一份孩童般的调皮与天使般的天真、无邪。之后钢琴的键盘似乎在诉说着一个很有趣的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之后就是开始的对话般的相互问询;乐律此时显得又快又轻松,当我听到这里便能深深体会到音乐家本身的个人情感在里面。

轮指的技巧似乎被多次使用,但我个人并不能很确定,但确实很流利,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成章,简直就是自然天成。

我个人能感觉音乐本身就是能带给人以美得感受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光明憧憬和渴望。这就是音乐本身的真诚与作曲家的切身感受不无关联的一个重要原因使然吧?一种能使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由衷的安逸,平静和赶得到的温暖。并不是莫扎特的所有音乐都是如此的,也许这手艺音乐才是他的音乐中的精神境界的体现与美的较为满意的诠释。

钢琴的音色使人听来很是舒服,似乎具有一种沉静的力量,与即使在黑暗的地方上帝的光明也将会照临的憧憬与希望;我想音乐家本人一定倾注了很多的情感与心力进以来用音乐表达和探索自己的思想及音乐本身的特殊意义。

说有时忧伤,有是有很快乐;这像不像音乐家本人的当时的心情和情感的最为贴切的描述;因此音乐是一种一听就会完全懂得的语言吧,我想是这样的,因为,每个人自己在内心深处都会完整的一起拿童年时的小小的愉快;如;一块水果糖般的甜蜜,第一次玩捉迷藏的欣喜以及童年的我们过生日时得到礼物时的孩子所特有的惊奇于兴奋。

我发现都被音乐整理,之后在整理成乐曲,然后受我们记起那一个个清凉夏日的清凉的又有些忧伤的童趣;音乐本身就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一扇窗,一架桥梁;失去这扇窗抑或没有这架桥梁,那么,我请问,我们的生活的到底要被改变成什么模样?原本生活在这物质化城市中的我们是否还能够明白抑或记得自己儿时的听到的童谣抑或妈妈哼唱的,摇篮曲么?

但音乐是那样本真的东西,似乎一下就能触及到人的内心最为深邃且最为柔软的地方;而莫扎特的音乐似乎不光可以是我们记得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而且似乎可以使我们能够想起自己的梦想亦追逐的遥远的渺小的希望。

因此,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治愈人们内心中隐痛的伤,他的d大调钢琴协奏曲真的可以使人从内心深出感到安慰,释怀与希望。

至少,听过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我是这样认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