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时间多久
“天宫课堂”点燃科学梦想,更点燃强国梦想。更多青少年在仰望星空中,让梦想的种子在心中发芽,让科学精神得到发扬,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时间多久,喜欢可以 收藏 分享一下哟!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时间多久?
从2022年3月23日下午三点四十分开始,持续到下午五点结束。
天宫课堂第一课内容
天宫课堂第一课课堂内容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
——翟志刚介绍秘密武器“企鹅服“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
身处太空,失重环境会导致航天员的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肢的血液上涌,所以航天员面部看起来会“胖胖的”。那么,航天员们会如何通过锻炼对抗失重?
航天员翟志刚表示,失重对我们的心血管有影响,对我们的骨骼有影响,对我们的肌肉有影响。为了防护失重导致我们肌肉萎缩,在我们空间站里,除了有跑台、自行车、拉力器以外,还有一件秘密武器。同学们看叶老师穿的这身衣服有什么与众不同吗?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区别,我们来看看它的内部结构。
这是胸部拉带的两个调节环,用来调节胸部弹力拉带的松紧用的。通过这些拉带把人体给束缚紧,使肌肉可以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就可以有效预防失重带给我们的肌肉萎缩,这套衣服的名字就叫企鹅服。
授课过程中,网友们发现王亚平在空间站睡眠区,贴着与家人的合照,她还介绍在空间站里“晚上可以和家里人通通电话”。让网友感慨:家人是永远的依赖!
项目2
太空细胞学研究展示
——叶光富带你看失重状态下跳动的心肌细胞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目前我们开展的是失重条件下细胞生长发育的有关研究。前期我们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细胞的研究,有不同周期、不同时间和不同单元,通过人工制造的一个机动力和完全失重两种状态下对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将这两组细胞进行对比,看一看它们在有动力条件下和无动力条件下,其生长和形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然后我们再进一步研究它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等等,而且我们还选用了不同类型的细胞进行研究,有皮肤干细胞,还有心肌细胞等等。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这是心肌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画面,同学们有没有看到有一闪一闪的荧光,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其实这是细胞自身生物电的一种反应,因为这些细胞是活的,我们是利用生物电激发荧光这么一个特殊的手段才能看到这样一种画面,非常神奇。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这也是心肌细胞,它们以成片的形式在做收缩运动,大家可以仔细看,它们就像心肌一样一动一动的,而且它们的运动非常有节律。它们在里面欢快蹦跶着,就像在告诉大家我们活得好着呢,是不是很神奇?欢迎大家一起来到太空参与细胞研究!
项目3
太空转身
——叶光富尝试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转身
有一位北京的同学提问,在太空中能否跟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叶光富用行动回答了他的问题:不行!原来,在太空中由于没有重力的帮助,人们无法像在地面一样行走,只能飘来飘去。
不能太空行走,那太空转身呢?答案是也不那么容易!在试了很多 方法 后,叶光富终于转身成功。
“哎我飘起来了。”“我深吸一口气。”先是展示太空秘密武器“企鹅服”,又马不停蹄“太空行走”,最后还被要求尝试不借助把手完成太空转身。叶光富被网友称为!#天宫工具人叶老师#。王亚平表示:“虽然叶老师已经很努力了,但好像还没成功……加油,再使点劲!”
项目4
浮力消失实验
——王亚平揭秘 乒乓球 在太空为何能停留在水中?
“天宫课堂”第一课王亚平还做了一个浮力消失的实验。在太空中,乒乓球并没有像在地面一样浮在水面,而是停留在了水中,这是为什么呢?
航天员王亚平介绍道,这和地面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因为浮力是随重力产生的,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所以乒乓球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浮起来。
项目5
水膜张力实验
——王亚平与女儿做的花在太空绽开
在“天宫课堂”中,航天员王亚平在翟志刚、叶光富的辅助下,拿出了一朵和女儿一起完成的 折纸 花向大家演示了水膜实验。随后,这朵花在太空中“绽放”
项目6
水球光学实验
——王亚平演示微重力下水球如何呈现一正一反两个像
失重环境如何形成水球?为什么会有一正一反两个像?王亚平带你做个有趣的实验。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现在我们往水膜上注水,让它变成一个大水球,同学们都知道,这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会大显神威,所以我们才能做出一个地面上无法做出的水球。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我们再加一点水,让水球变得更大、更圆、更漂亮。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能够看到一个放大的我,这在上一次太空授课的时候我也做过,大家知道这是凸透镜成像的结果。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我们先请叶老师把水球中的气泡抽取一下,然后我们往水球里再注入一个大气泡。同学们,现在你们是不是看到一正一反两个像,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见到的。
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王亚平:同学们也可以想一下,为什么有一正一反两个像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研究一下,这里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小提示,这是因为气泡将水球分割成了两部分,分别成像的结果。
项目7
泡腾片实验
——泡腾片放入太空水球会怎样?王亚平:香香的欢乐气泡球
大家知道泡腾片遇到水之后会产生很多气泡,那么在太空,泡腾片与水球相遇会发生什么变化?
今天(9日)的“天宫课堂”第一课上,太空教师王亚平就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只见泡腾片在水球里不断冒泡,但在失重环境下,气泡虽然不断产生,但并没有离开水球。而随着气泡不断增多,水球逐渐变成了一个充满欢乐的“气泡球”,而且产生了阵阵香气。
天宫课堂第二课播出时间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第二课定于3月23日15:40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相互配合进行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面向全球进行现场直播。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时间多久相关 文章 :
★ 2022年《天宫课堂》第二课播出时间一览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播出时间一览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平台时间一览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心得体会精选10篇
★ “天宫课堂”第二课课程表2022
★ 央视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通用7篇)
★ 央视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0篇】
★ 2022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启示10篇
★ 2022年《天宫课堂第二课》观后感(11篇范文)
★ 天宫课堂第二课直播观后感5篇
二、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
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
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将于近期择机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首次太空授课进一步拉近了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
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1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将于近期择机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
北京时间 2021 年 12 月 9 日 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 8 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 60 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了解到,社会各界在首次太空授课后广泛参与“天宫课堂”授课内容征集活动。第二次太空授课内容结合了中国空间站设施条件进行了精心设计。授课活动将全程进行直播。
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2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天宫课堂”将于近期择机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首次太空授课进一步拉近了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
过去一年来,王亚平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同时,还在中国空间站开展太空授课,对话京港澳青年学子。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现场,“太空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图/中国载人航天官网
因为2013年在太空中的一次授课活动,王亚平获得了中国首位“太空教师”的美誉。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此次“天宫课堂”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太空转身等8个项目。
授课开始前,“太空教师”王亚平先为大家展示了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的场景。通过直播镜头,观众可以看到空间站中不仅有太空厨房、健身工具,还有属于航天员的独立小空间。王亚平还展示了自己的卧室,里面布置了家人的照片和自己喜欢的小玩偶。
今年1月1日,在“元旦京港澳天宫对话”中,王亚平再次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的'青年学子畅谈青春梦想,分享奋斗历程。她在对话中表示,截止到2021年年底,执行过出舱任务的中国航天员已经覆盖了60后、70后和80后。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到队伍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
天宫课堂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确定3
据中国载人航天官网消息,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将于近期择机开展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与地面课堂师生互动交流。首次太空授课进一步拉近了青少年与载人航天的距离,持续兴起探知航天奥秘、学习航天知识的热潮。
首次太空授课后,社会各界通过新闻媒体和网络广泛参与“天宫课堂”授课内容征集活动。第二次太空授课内容,是从征集到的意见建议中广泛遴选的,并结合中国空间站设施条件进行了精心设计。
同时,第二次太空授课活动将全程进行直播。
据悉,在第一次太空授课约60分钟的活动时间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共进行了8项太空授课项目,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
此前,中国科技馆科普讲师团副团长陈征表示,太空授课并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不希望去进行这样的延伸,因为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内容,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启发,就是希望用实验的方式,用天地互动的方式,去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
三、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1
走路如飞行,转身如花滑,睡在睡袋里 ……12 月 9 日 15:40," 天宫课堂 " 第一课如约开讲。
课堂上,神舟十三号 " 太空出差三人组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除了展示他们在轨工作生活外,还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神奇实验。
60 分钟的 " 天宫课堂 ",吸引了亿万目光。孩子们宇宙、太空充满了好奇。
" 最高 " 课堂上的课目表是如何出来的,还能怎么上?现代快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温馨,太空教师王亚平 " 卧室 " 贴着家人照片
在距离地面 400 公里的 " 天和 " 核心舱,太空教师王亚平开启了 " 天宫课堂 "。在失重情况下," 太空出差三人组 " 好像会都会轻功,走路如飞行,可以像游泳一样随意飘来飘去;由于失重,下肢的血液上涌,导致他们的脸部胖胖的。为了对抗这种情况,航天员们每天要在太空跑步机上锻炼身体。健身器材有跑步机、自行车 ……
失重情况下,航天员睡觉是一件神奇的事。他们可以站着睡,也能倒立睡,高兴时还可不固定睡袋,当一回 " 夜游神 "。这次 " 天宫课堂 ",王亚平特别展示她的 " 卧室 "。她说,航天员们都是睡在睡袋里的。而 " 卧室 " 则按个人的喜好布置。比如:王亚平的 " 卧室 " 里贴着她和家人的照片,以及她自己的小物品。王亚平透露,晚上还可以和家人通电话。
神奇,太空转身暗含时空曲率奥秘
在失重环境中,许多成语比如:脚踏实地、飞流直下、摇摆不定等成语在失重环境中都不适用了,在那里水不再往低处流,竹篮打水不会一场空。
那么,失重情况下,航天员怎么转身?" 天宫课堂 " 上,只见,叶光富靠旋转手臂,实现了无依托转身;随后,叶光富又展示了伸展手臂转身和抱臂转身 ……" 太神奇 "!围观的网友们纷纷惊呆了。
这到底是什么原理?是否违背了角动量守恒?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科普主管董志川解释说,真空和失重中隐藏着时空曲率奥秘。" 这就像陀螺仪。我们在玩指尖陀螺的时候,当我们偏转陀螺会发现有一个无形的力在左右着我们的手,仿佛在阻挡我们改变陀螺的指向。没错,这就是陀螺仪的特性,它有维持初始角动量方向的‘惯性’ ,仿佛有一个无形的温柔小手在不断地纠正旋转轴的偏离 ,这也正是我们可以人类利用陀螺指引方向的原因 。"
董志川介绍说,如同陀螺仪一样维持原有旋转方向的 " 保守力 " 会作用于我们身体的躯体正轴,带动我们旋转。" 猫也会用这种旋转前肢的方法,来实现在空中无依托条件下的转体。"
不易,世界最高课堂这样 " 炼 " 成
" 和 8 年前的太空课堂相比,这次太空教师们的活动空间更大一些,有 50 平方米。"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家组成员庞之浩介绍说,太空教育有多种形式。太空授课是最典型、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在那里称得上是世界上最高的课堂,可对培养青少年探索太空的兴趣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不过,要想完成一堂 " 天宫课堂 ",太空教师们要练就十八般武艺。" 在授课前,太空教师要做大量的准备,授课的内容要先演练。甚至对摄像的要求也很高。" 庞之浩透露,上一堂太空课,王亚平的课程内容是几经筛选过的。
8 年前,为了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专门成立了太空授课专家组。当时,专家组成员先后研究了 " 竹篮打水 "" 乒乓球 "" 回旋镖 " 等 20 多种方案。然后经过集思广益、反复筛选、严格论证,最终确定进行两个方面的物理实验,即物体运动特性和液体表面张力。
庞之浩解释说,这次 " 天宫课堂 " 很成功精彩,相比之下,这次不仅有物理实验,还有生物实验,因而可使青少年开阔眼界;而且太空教师王亚平这次更从容、淡定了。
剧透,"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中国空间站首次 " 天宫课堂 " 让网友们意犹未尽。后续,还会有这样的课程吗?答案是:有!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透露,后续," 天宫课堂 " 将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积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持续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航天科普教育。
庞之浩说,2022 年,中国将建成体积大寿命长、功能强的大型长期载人空间站,可以相信,届时中国的太空教育会更加丰富多彩,可以采用视频传输、天地通话、搭载实验、参与研究等方式进行,或在地面开展太空设计比赛、参观体验和知识讲座等活动。
据了解,我国几年前就开始组织青少年设计青少年太空实验方案,并且每年都请专家进行评审,其中优秀的青少年太空科学实验方案未来有望送到中国空间站青少年科学实验柜内实施。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2
北京时间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
“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这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
授课期间,航天员通过视频通话形式与地面课堂师生进行了实时互动交流。在提问环节,有汶川的同学问,在太空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对此,王亚平回答说,目前没有看到UFO。由于在大气层外,星星也不会眨眼睛了,看到的天空不是蓝色,而是深邃的黑色。
王亚平表示,透过舷窗我们能看到蔚蓝的地球,还有日月星辰,但是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UFO。由于我们处在大气层外,没有了大气的'阻挡和干扰,我们看到的星星会格外的亮。
王亚平还分享了一个奇妙的现象,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因为每90分钟就能绕地球一圈。
据悉,此次太空授课活动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在中国科技馆设地面主课堂,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分设4个地面分课堂,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现场活动。
王亚平在太空授课内容3
北京时间12月9日下午3点40分,天宫课堂正式开讲,神舟13号航天员乘组在中国空间站上进行全球直播,为全世界网友授课。
这是中国“天宫课堂”的第一课,同时也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第二次授课。上一次还是8年前,神舟10号飞船航天员王亚平,曾经在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天宫一号舱内,为全国8万所学校6,000万余师生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太空物理课程,展示了在太空失重环境下如何给物体测量质量、如何进行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实验和水球实验。
而这一次天宫课堂,则是由神舟13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在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空间站上,为全球网友直播。
此次授课的主讲人仍然是王亚平,这是她第二次担任太空教师。除了给大家展示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物理现象外,王亚平还带大家参观了中国空间站的工作生活场景,让大家直观感受航天员们如何在太空长时间生存工作。
跟着镜头,我们看到王亚平的太空卧室里,贴满了与家人的合照。王亚平透露,晚上睡觉时,还可以跟家人通个电话。
当然,中国空间站承担着重要的科研项目,各种科学实验必不可少。本次太空授课,王亚平将在翟志刚和叶光富的配合下,完成浮力消失实验、水膜张力实验、水球光学实验、泡腾片实验以及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等多项内容。
按照预定设计,本次太空授课采取天地互动的方式进行。天上的主讲课堂是中国空间站,主讲人是王亚平,翟志刚和叶光富将担任助手。地面主课堂设置在中国科技馆,但同时新增了4个地面分课堂,分别设置在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和澳门。
航天员在太空授课的过程中,会适时与地面进行交流,回答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提问。
四川汶川的同学向王亚萍提问,在太空中能看到闪烁的星星吗?有没有UFO?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王亚平的回答是目前还没有看到UFO。空间站身处大气层外,由于没有大气的干扰和阻挡,在空间站中看到的星星都不会眨眼,显得格外的亮。
空间站每90分钟绕地球一圈,因此每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这是在地球上绝无可能发生的奇妙体验。
之所以要开展太空授课,主要是为了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让更多的人参与和投身到科学研究事业之中。
人类的征途是浩瀚宇宙,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和复兴,必须努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总设计师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句话不管放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过时。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与此紧密关联。
要不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怎么能够建设自己的空间站,我们怎么能实现载人航天飞行,我们怎么能掌握探索宇宙太空的主动权?
据了解,天宫课堂品牌并非突发奇想,而是有着明确的规划和设计,这是第1次在空间站上课。未来,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完善,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航天员和工程师进入空间站,进行各种各样的太空实验,并继续开展天宫课堂教学任务。
看到视频直播的网友可能会问,太空中没有基站,空间站如何实现与地球的通讯?
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手机通讯传输主要依靠基站。但是太空中并没有基站,即使有,信号也无法传出如此远的距离,毕竟空间站距离地球400多公里。
为了确保空间站与地球之间的联络,我国专门发射了三颗中继卫星,按照预定轨道运行,可以覆盖全球任何地区,地球和空间站发出的信号,先通过中继卫星接收,再传播出去,从而实现空间站与地面的信号传送。
中继卫星的传输能力和速度,相当于目前在地球上使用的5G信号,几乎没有太多的延迟,速度非常快。
这样一来,不管是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之间交流,还是给家人打电话,都可以做到实时传输,有声音有画面,跟在地球上差不多。
四、天宫课堂直播时间
2022年天宫课堂第三课的直播时间是2022年10月12日15时45分开始。依据央视网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该节目将在CCTV-13新闻高清频道直播。
此外依据央视网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显示,“天宫课堂”第三课将由三位宇航员在神州十四飞船上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
天宫课堂其他播出信息:
1、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2、2022年3月23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在中国空间站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再次进行了太空授课。
3、“天宫课堂”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学习强国”平台和载人航天工程网广泛征集授课内容、互动提问和创意建议,择优纳入“天宫课堂”筹划实施。
以上内容参考 央视网-天宫课堂第三课、百度百科-天宫课堂
五、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
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
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载人航天作为有人参与的航天探索活动,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蕴含着得天独厚、极为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呢,下面是相关内容。
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1
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王亚平,曾在神舟十号飞行任务期间,在“天宫一号”为6000多万中小学生进行了首次太空授课。如今,时隔八年,王亚平在天宫空间站中,再次担任太空授课主讲教师,开讲“太空第二课”。
王亚平的飞天梦想,源于2003年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随着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当时已是空军飞行员的王亚平心底种下了飞往更遥远宇宙的梦想。
航天员 王亚平:看着火箭发射的时候灿烂的尾焰,我突然心里有一个热血沸腾的想法,我们中国有了第一个男航天员,什么时候有我们女航天员呢?就在那一刻,可以说在我心里早已扎根的关于蓝天的梦想变得更加迫切,我也想飞出大气层去看一看太空是什么样子,也想为我们中国的飞天梦贡献自己小小的力量。
2010年,王亚平凭借过硬的飞行技术和超强的心理素质,入选中国首批女航天员。2013年6月,她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组成神舟十号飞行乘组远征太空。
航天员 王亚平:那一刻我的脑海中真的没有恐惧,没有害怕,那一刻我的脑海中只有六个字,责任、使命和圆梦。
在神舟十号的飞行任务中,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一起完成了中国载人航天首次应用性飞行,即执行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在天宫一号完成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任务。
航天员 王亚平:我觉得太空授课开创了我们国家科普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是世界上受众最广,规模最大的,授课时间最长的一次科普教育直播活动。
8年前,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利用太空特殊的微重力环境,持续40分钟进行了弹簧测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制作水膜水球等5个科学实验,在无数青少年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航天员 王亚平:也让我感受到太空授课的意义所在,有的很多孩子因此喜欢上了航天,也有的孩子因此报考了航天专业,甚至有的孩子现在已经成为我的同事,这也是让我非常骄傲和自豪的地方。而且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当年在太空授课时,那些没有出生的孩子,现在他们还在翻看着当年太空授课的视频,还在问我说,王老师什么时候您能再次上太空给我们再讲一堂太空授课?其实我觉得这也是一直在激励着我能够再次飞上太空,所以我想这次空间站任务时间更长,空间更大,一定也会带着孩子们再次去做一些有关科普教育的事情。
对于空间站阶段的第一次太空授课任务,重回“太空教师”岗位的王亚平,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期待为孩子们带来更加精彩的“太空第二课”。
航天员 王亚平:我们的空间站也是我们祖国新时代航天事业的一个杰出作品,是飞行在太空轨道的我们的国家实验室,所以我也期待着在我们中国的空间站上能有更多的中国发现,有更多有趣的人类探索,也能书写更辉煌的中国故事,我也期待着我们的空间站任务能因我更精彩。
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2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14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将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期间,全国有6000万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上课,社会反响巨大。载人航天作为有人参与的航天探索活动,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蕴含着得天独厚、极为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中国空间站不仅是全球科学家开展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研究平台,也是鼓励青少年热爱航天、参与探索、追求科学的实践平台。
林西强说,在总结和发展载人航天科普工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此次任务中,我们策划了更加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相信,王亚平老师会很快再次“太空授课”。在此,我们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科普事业积极建言献策,提出更加精彩的项目建议。
此外,林西强介绍,针对女航天员参加飞行任务,分析了女航天员的身体特点和个体需求,重点从生活保障、健康保障等方面开展了针对性设计,以确保女航天员长期飞行、健康生活、高效工作。
太空第二课什么时候上3
12月9日,离地面400公里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这是时隔8年之后,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
在约60分钟的授课中,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为广大青少年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
天地连线
感受航天员的空间站生活
【镜头一】
在中国科技馆地面主课堂的大屏幕上,实时画面从绕着蓝色地球飞行的空间站转换到了宽敞整洁的空间站核心舱中,一个黄色陀螺旋转着出现在镜头中,王亚平的声音响起: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随着不断旋转的'陀螺,我们已经从神舟十号任务,进入到了空间站时代。欢迎来到‘天宫课堂’!”王亚平和同学们打起招呼,并风趣地介绍身边的“感觉良好乘组”。
“嗨,同学们好,我是指令长翟志刚。”“同学们好,我是航天员叶光富。”
明亮的空间站核心舱中,王亚平带着同学们逛起了“太空之家”。核心舱的小柱段有3个睡眠区。王亚平的睡眠区里贴着家人的照片,挂着自己喜欢的小物品,十分温馨。透过舷窗,太空和地球美景尽收眼底。
“失重环境,血液分布和地面不同,下部的血液上涌,所以我们的脸会看起来胖胖的。这会影响健康,所以我们要通过很多种锻炼方法对抗失重生理效应。”王亚平演示了如何使用太空跑步机、太空自行车。
在太空厨房,太空橱柜里有加热装置、饮水分配器、食品冷藏箱。王亚平轻轻拉开食品冷藏箱,掏出一个新鲜的苹果。饮水分配器是取用生活用水的地方。王亚平说,随着技术的进步,空间站舱内的生活用水已经实现了再生,每滴水都会做到物尽其用。
为了展示如何对抗太空失重,叶光富给翟志刚当起了模特。翟志刚介绍,为了防止失重造成的肌肉萎缩,除了锻炼工具,还有个“秘密武器”,就是穿在叶光富身上的“企鹅服”。它有很多拉带让肌肉保持张力,对抗肌肉萎缩。“小小服装背后,浓缩着航天科技专家的巧思妙想。”翟志刚说。
随着王亚平的“导览”,空间站仿佛就在人们眼前,地面课堂不时响起阵阵掌声。
天地实验
乒乓球停留在了太空的水杯中
【镜头二】
“在太空能正常行走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王亚平请叶光富尝试像在地面一样走路。叶光富“踩”了几下,就不由自主地飘了起来,引起大家一阵笑声。“在太空没有重力,无法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行走。”王亚平揭示了答案。
“不光是走路,太空转身也和地面有很大差别,我们在太空转身很难。”王亚平请叶光富示范太空转身的难度,游泳式、吹气式都不行,最后举起单臂不断转圈,终于转身成功。
天地互动中,还同做了一个小实验。
地面课堂上,同学们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球浮了起来。而空间站里,王亚平把乒乓球放在水杯里,球却停留在了水中。“这是因为失重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
随后,王亚平拿出她和女儿在地球上一起准备的花朵折纸放入厚水膜中,花朵边旋转边“开”了起来,“我们得到了一朵在太空中盛开的花,非常美丽。看到这朵花,我就想到了我的女儿。”王亚平动情地说。
王亚平勉励同学们:“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含苞待放,未来是你们的,希望你们的梦想都能在这广袤的宇宙中绽放。”
接下来是“太空欢乐球”。王亚平往水膜里不断加水,利用失重环境下水的表面张力,做出一个在地面上无法做出的水球。随后她注入蓝色颜料,放入半片普通的维生素泡腾片。瞬间,水球变成了蓝色。气泡不断产生,但并没有离开水球。
“为什么气泡没有离开水球呢?”王亚平说,这是因为,在失重环境中浮力消失,气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挤压。
王亚平说:“这个蓝色的小球像不像我们的地球?地球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如今我们有了自己的空间站,将来中国人的脚步会踏入月球、火星和更远的深空。”
天地互动
天宫课堂点燃科学梦想
【镜头三】
“我们能发电子邮件给你们吗?”澳门地面分课堂的同学提问。
“我们目前在核心舱可以和地面发邮件,也可以视频。平时我们可以看电影、看小说、听音乐,还可以看电视,频道非常丰富。周末休息的时候,还可以和家人双向通话。不过,目前我们与地面的邮件通信需要特殊处理,还暂时收不到同学们发来的邮件。不过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在网上给我们留言,也欢迎大家积极评论!”叶光富回答。
太空实验让人意犹未尽,天地之间继续着精彩互动。
“在空间站里,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怎么循环的呢?”广西地面分课堂的同学问。
叶光富回答,空间站利用电解制氧子系统产生氧气,二氧化碳去除系统去除二氧化碳。后续还会配备二氧化碳还原子系统,它可以将电解制氧产生的氢气和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产生水。“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空间站的物资循环能力啦。”
不知不觉中,“太空教师”们要和地面课堂的同学们说再见了。每位航天员都为同学们送上一句太空寄语——
“同学们,太空科技,奥秘无穷,未来属于你们!”翟志刚说。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希望同学们张开梦想的风帆,向无尽的宇宙远航。”这是叶光富的祝愿。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同学们,期待下次再见。”王亚平说。
神奇的“天宫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科学梦想。
北京市人大附中朝阳分校六年级学生徐楷祺说:“‘天宫课堂’让我了解了空间站的结构,还跟着航天员参观了空间站,知道航天员在空间站干什么。原来航天知识如此有趣!”
北京市清华附中科技办公室主任谭洪政老师说:“期待同学们在后续能够提出更有想象力的问题,设计出极具创造力的实验,希望未来我们的实验方案能够进入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