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暑伏是怎么计算的 怎么算什么时候暑伏
导读:暑伏天的时间不是很固定,一般来说,暑伏天有30天或40天。每年年份不一样,暑伏天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以当年的实际情况为准。那么,暑伏是怎么计算的呢?想知道怎么算什么时候暑伏,就来瞧瞧我的介绍吧。
暑伏是怎么计算的
暑伏的具体日期是由历法中的口诀“夏至三庚数头伏”确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暑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寅、庚辰。
怎么算什么时候暑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暑伏),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暑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每年立秋日及其后两天如果出现庚日,中伏就为十天,否则为二十天,所以,大多数年份中伏都为二十天,相应地,大多数年份暑伏都是四十天。
暑伏是啥意思
“暑伏”也就是“三伏”,“暑伏”不过就是“三伏”的另一个称呼。每年“暑伏”的时间介于公历的7——8月间。
“暑伏”包括“头伏”、“中伏”和“末伏”。“头伏”和“末伏”各为10天,“中伏”大部分年份为20天,也有少部分年份的“中伏”为10天。
“暑伏”起始于每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10天后的第4个“庚日”“中伏”开始,“立秋”后的第1个“庚日”进入“末伏”。
年有四季,历法上之所以还要设“伏”,搞出“暑伏”,主要是因为秦汉时期我国开始盛行“五行”学说,“暑伏”也是因“五行”而生。
“五行”讲究“相生相克”,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间加上“长夏”便为五季,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循环。只是由“夏”到“秋”时,因为“夏”属火,“庚”属金,火克金,金因怕火而不敢出来,所以要潜伏一段时间。
暑伏要做什么
“吃”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北方有句俚语很流行,“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一来有麦收后尝新的意思,二来在提醒人们,夏季饮食不能含糊。
夏天人们容易食欲不振,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恰好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称,饺子的外形像元宝,也有“元宝藏福”的意思,吃饺子象征着福气满满。
伏日吃面的习惯也由来已久。《魏氏春秋》记载,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营养丰富又能发汗。
“三伏烙饼摊鸡蛋”,末伏时天气往往会稍微凉爽一些,烙饼也不会觉得太热。再煮上一锅绿豆粥,摊几个鸡蛋与烙饼一起食用,也算是美味。
烙饼也好,饺子也罢,每逢三伏,人们一直都在想方设法避暑,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食俗文化。比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用荷叶裹包子,据说有清暑的作用。
扬州则有说法称“入暑三伏,一伏一对童子鸡”,指的是入伏以后有一种传统进补方法,就是吃童子鸡,一般以清蒸为主,有温中健脾、补气补血之功效。
“就老北京而言,以往越是天热,越要来一碗冬瓜羊肉汤,趁热喝了,有一个好处就是多出汗,借此把体内的‘湿毒’及时排出来。”老北京人赵兴力表示。
气候炎热时,室外活动要适度。饮食之外,沿湖赏荷花,也是一种消暑佳趣。盛夏时分荷花盛开,人们往往会挑一个适宜的天气,出门赏荷。
二、三伏天,三伏怎么算?
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第4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规定的时间是10天。又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3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三伏饮食文化
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朝代、各个地区风俗不尽相同。诸如北宋夏日节食是“伏日绿荷包子”,“绿荷”即荷叶,用荷叶裹包子有清暑的作用。
浙江台州三伏日,老年人有食鸡粥的风俗,名为“补阳”。概而言之,我国三伏食俗的由来与汉代作“伏腊节”有关,最初是一种庆农活动。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我国食俗文化的丰富多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伏
三、暑伏是从哪天开始哪天结束 暑伏一共多少天
导读:又是一年伏天到来时,一大波高温扑了过来,出门一圈,感觉像在蒸锅里一样,切切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出门五分钟,流汗两小时”的节奏。那么,暑伏是从哪天开始哪天结束?暑伏一共多少天呢?和我一起去查询了解下吧。
暑伏是从哪天开始哪天结束
暑伏是中原地区在一年中最热的三、四十天,暑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上旬间。入伏: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即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与12个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3个庚日为初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看来,庚日出现的早晚将影响中伏的长短,所以,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况。
暑伏一共多少天
暑伏天的时间不是很固定,一般来说,暑伏天有30天或40天。每年年份不一样,暑伏天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情况以当年的实际情况为准。
暑伏天的天数主要与中伏的时间有关。初伏和末伏都是固定的10天;只有中伏的时间不固定,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
中伏时间是由夏至到立秋之间共有几个庚日来决定的。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四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五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暑伏如何科学饮食
盛夏之际,对脾虚湿盛者,尤须健脾除湿、清洁肠胃。暑湿天气最易困脾,这对脾主四肢肌肉和主运化功能的发挥相当不利,其中小儿、长者和体弱者常因此出现恶心、腹胀、便溏、食欲下降、倦怠乏力、头昏嗜睡、汗多溲少、舌苔厚腻等湿热交争的症状。所以,桑拿天应适当多吃些甘酸益脾、化湿和胃的食物,如用山药、薏米、菠萝、白扁豆、百合等食材熬粥,可起到很好的醒脾化湿、助益消化功用;粥中也可适量配加一些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气息的药草,利用其芳香化浊、解表祛暑的特点,来“唤醒”受困的脾,恢复正常功能。
同时,暑伏天湿热交蒸,易助燃肝火,使人情绪烦躁、焦虑、失眠、好激动等,或表现为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大量出汗等中暑之症。因此,祛暑清热、生津止渴的食物也不可缺少。建议多摄取绿豆、苦瓜、乌梅、西红柿、黄瓜、银耳、鲜藕、莲子、西瓜、凤梨之物。绿豆熬汤可清火解毒、止渴消暑;苦瓜、苦荞等能除热解暑、醒脾开胃;海带、青椒可助脾益胃;玉米糊能调中健胃,适合各种体质的人服用;冬瓜汤适合肾虚、浮肿者。
还要注意的是,暑伏高热逼人,即使正常人也有“无病三分虚”的状态,故食谱中应适量增加各种营养成分。这之中,肉制品应以鱼肉、鸡肉、鸭肉、瘦猪肉、鸽肉等平性或凉性者为首选;而植物蛋白可以从豆制品中获得,牛奶因养分足、能温脾、可补水和滋阴,成为暑伏天的饮食良品。另外,人们熟知的童子鸡补而不腻、益胃升阳,适合儿童、中老年人及抵抗力低下者暑天食用。“暑伏天的食谱在于膳食均衡,清淡多样易消化”,食材应以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和当季蔬菜为主,酌情添加姜、葱、蒜、醋等辛香料,忌食油腻和辛辣之品。
日常中,喝热水或者热茶是最廉价、最值得提倡的暑伏养生方式,不仅对阳虚体弱者有调养作用,对痰湿、肝郁等其他体质的人同样有保健之效。热水不仅能够促进体内热量快速蒸发,还可以直接被身体吸收利用,让口干、口渴等不适迅速缓解。中医认为,“胃喜暖而恶寒”,不建议豪饮冰水或冷饮料,虽感觉一时畅快,但由于贪凉而招致“寒邪”,易诱发急性胃肠炎。
四、谁可以告诉我下每年的"暑伏"是怎么计算出来有几天的?
今年是7月15日入伏,伏期40天。去年是7月20日入伏,伏期仅有30天。
为什么伏天的长短会不一样呢?
“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农谚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秋后有一伏”的说法。按照干支纪日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10天就有一个庚日。今年6月21日是夏至,也是农历的“丙子日”,如此推算,7月15日正好是第三个庚日,所以今年7月15日入伏。但每年的入伏日期却又不相同。今年7月15日是入伏日,明年的同一天无论是公历还是农历都不可能是庚日。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入伏日,第四个庚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末伏。因此,伏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中伏。夏至到立秋一般是47天,在一般情况下,7月19日以后入伏,中伏就是10天,7月18日以前入伏,中伏就是20天。今年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开始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开始末伏,所以中伏有20天。
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说的“苦夏”就在此时。入伏的时候,恰是麦收不足一个月的时候,家家谷满仓,人们常利用这个机会打打牙祭,白面、饺子又是平时难见的上品,所以就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
五、伏天怎么算的?
夏季天数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农历,需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夏季天数的第一天开始计算。
需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为倒伏的第一天。那么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个计算呢?其实这个还是要和以上五个要素联系起来。
根据五行,秋季属于“庚欣金”,所以在计算夏季天数时,需要选择庚日作为计算日。再者,长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从夏至后的第20天到第30天开始,所以夏天的天数需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十个天干,所以可以说每十天就有一个庚日。
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推算的天气变化并不准确,有时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气温最高的天气不一定出现在三伏天,但不可否认的是,三伏天确实是夏季非常炎热的时期,朋友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