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轼《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是什么?
shuǐ diào gē tóu
《 水 调 歌 头》
【 sū shì】
【 苏 轼】
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
丙 辰 中 秋 , 欢 饮 达 旦 ,大 醉 。
zuò cǐ piān,jiān huái zǐ yóu 。
作 此 篇, 兼 怀 子 由 。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
明 月 几 时 有 ,把 酒 问 青 天 。
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不 知 天 上 宫 阙 ,今 夕 是 何 年 ?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
我 欲 乘 风 归 去 ,又 恐 琼 楼 玉 宇。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作品鉴赏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简介
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文中子由是作者的弟弟,名为苏辙,他和苏轼及他们的父亲苏洵并称文坛“三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许多词作奔放豪迈,慷慨激昂,南宋辛弃疾等人得以继承发展,形成了“苏辛”豪放词派。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神宗元丰二年)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次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二、《水调歌头》的全诗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词作上片问天反映执著人生,下片问月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是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三、苏轼的中秋水调歌头(拼音版)
一、原文:《水调歌头》 宋 苏轼shuǐ diào gē tóu,sū shì。
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大醉 ,作此篇。bǐng chén zhōng qiū ,huān yǐn dá dàn ,dà zuì ,zuò cǐ piān,兼怀子由jiān huái zǐ yóu 。
明月几时有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把酒问青天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不知天上宫阙bù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今夕是何年jīn xī shì hé nián?
我欲乘风归去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又恐琼楼玉宇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高处不胜寒gāo chù bù shèng hán 。
起舞弄清影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何似在人间?hé sì zài rén jiān。
转朱阁。zhuǎn zhū gé ,低绮户dī qǐ hù ,照无眠zhào wú mián 。
不应有恨bù yīng yǒu hèn ,何事长向别时圆?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人有悲欢离合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月有阴晴圆缺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此事古难全cǐ shì gǔ nán quán 。
但愿人长久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千里共婵娟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二、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屋里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节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轼被调到密州任职。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二、赏析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
四、水调歌头古诗原文拼音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双调九十五字,上片九句四平韵、下片十句四平韵。水调歌头古诗原文拼音是什么?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ú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gāo chù bú shēng hán 。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ú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ǐ shì gǔ nán quán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在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我安慰的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凉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注释:
1、水调歌头:词牌名。本文选自《东坡乐府笺》(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2、达旦:早晨;白天
3、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但:只。
5、千里共婵娟: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年—1063年)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苏轼代表作
《赤壁赋》
《后赤壁赋》
《石钟山记》
《惠崇春江晚景》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题西林壁》
《望海楼晚景》
《雪后北台书壁》
《饮湖上初晴后雨》
《赠刘景文》
《蝶恋花(密州上元)》
《浣溪沙(画隼横江喜再游)》
《减字木兰花(春月)》
《江城子·密州出猎》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记承天寺夜游》
五、《水调歌头》全诗拼音
bǐng chén zhōng qiū,huān yǐn dá dàn,dà zuì,zuò cǐ piān,jiān huái zǐ yóu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bǎ jiǔ wèn qīng tiān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bú zhī tiān shàng gōng què ,jīn xī shì hé nián 。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wǒ yù chéng fēng guī qù ,yòu kǒng qióng lóu yù yǔ ,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gāo chù bú shēng hán 。qǐ wǔ nòng qīng yǐng ,hé sì zài rén jiān 。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zhuǎn zhū gé ,dī qǐ hù ,zhào wú mián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bú yīng yǒu hèn ,hé shì cháng xiàng bié shí yuán ?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rén yǒu bēi huān lí hé ,yuè yǒu yīn qíng yuán quē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cǐ shì gǔ nán quán 。dàn y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 。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翻译
丙辰年中秋,通宵畅饮,大醉而归,写了这首词——并有些思念弟弟苏辙。
怎么才能知道月亮圆缺的规律呢?我举杯遥问苍穹。不知道天宫里,现在是何年月?我本可以和着这清风扶摇而上去问问故人,只怕高楼红墙、层楼叠榭,我经不住那高处的寒意。而那九天之上的风光又哪里比得上此刻银光乍泄下,犹如宫娥起舞的影和这水波微荡的风呢?
流光瞬息,月儿从高楼檐角,又跳入满是雕花团簇的窗棂,盯着我这样辗转反侧的外乡之人看啊看。月儿呀月儿我可有哪里惹恼了你吗,不然为什么要在我与亲朋分别的时候格外的圆呢?哎!其实我也知道自古以来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样,难以求全。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水调歌头》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丙辰:指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太守。
⑶达旦:到天亮。
⑷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⑸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⑹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⑺乘风:驾着风;凭借风力。归去:回到天上去
⑻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月宫。
⑼不胜(shèng):经不住,承受不了。胜:承担、承受。
⑽弄清影:意思是诗人在月光下起舞,影子也随着舞动。弄,玩弄,欣赏。
⑾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一说何时。
⑿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 雕饰华丽的门窗。
⒀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亮)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⒁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
⒂但:只。
⒃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共同,一起。婵娟,本意指妇女姿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形容月亮。
《水调歌头》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词以月起兴,以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景致。
《水调歌头》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差至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水调歌头》作者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一说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带拼音快!
shuǐ diào gē tóu míng yuè jǐ shí yǒu
水 调 歌 头 明 月 几 时 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追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反映出诗人对皓然明月的向往,但又不想脱离人世间的矛盾心理。苏轼想超越自然,想脱离现实的怀抱,这与他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有关。他留恋人间,是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