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道佛什么时候融合的

道教是中国传统宗教,思想发源于老子;儒教是孔子;佛教于汉朝传入中国(白马寺),于唐朝译经后开始繁荣唐朝出现了佛道争锋的现象,最后的结果是儒释道三教融合。

二、儒、道、佛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于什么时候?

依据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盛行,冲击着儒学正统地位,各种思想体系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求,彼此借鉴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所以出现于:南北朝。

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然而,从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则有一个过程。元明间“三教合一”一词的出现可以说是三教间关系已经具有内质的演变。

参考资料

“三教”,指的是儒、释、道三家。三教概念的发展,可以分几个阶段,魏晋南北朝梁武帝是一个阶段,唐宋是一个阶段,元明清是一个阶段。

最初的阶段里,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当然相互间都有影响,儒、道、佛三者之所以相提并论,则是偏重于它们社会功能的互补。

中间的阶段是一个过渡的阶段,主要在于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就其主流而言,依然各树一帜。

只有最后的阶段才出现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其中,第二阶段是在继续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亦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底子上再演化出来“三教合一”的新成份,这也反映了三教合流的趋势越来越大。

有关建筑:

青龙洞古建筑

青龙洞古建筑群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贵州镇远城东的中和山上。这里山势挺拔,峭壁悬崖。巨岩、洞穴和为一体。道、儒、佛三种宗教的寺庙群生就山腰。它背靠青山,面临绿水,贴壁临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翘翼飞檐、雕梁画栋。这些古建筑依山因地,分别采用了“吊”、“借”、“附”、“嵌”、“筑”等多种工艺,硬是在一段悬崖上筑出中元洞、紫阳洞、青龙洞、万寿宫等一片阁楼洞天。它气势雄伟、构思大胆、布局精巧。于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卫高庙

高庙位于中卫城北,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称“新庙”。”。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10年)秋,因地震坍塌重建,后经道光二年、咸丰三年、光绪八年续建,改称“玉皇阁”。民国初年增建后,改称“高庙”,建筑面积达2510平方米,是一处造型完整、气魄壮美的古建筑群。高庙坐北朝南,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主要建筑都位于一条中轴线上。层层相因,逐步增高;辅助建筑位于两侧,均衡对称;主体建筑与辅助建筑之间飞桥相连,极富变化。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筑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不同风格的殿宇。整个建筑群以其殿宇精巧,檐牙相啄,翼角高翘曲廊有致而闻名遐迩,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高庙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其完美的造型,更妙的是它还集儒、道、佛三教于一庙,共塑有各类神像174座,逼真精美之极,令人目不暇接。高庙地狱是我国四大鬼城之一,进入阴曹地府,既刺激又令人叹为观止。登上中卫高庙的最高层,又是另一番景象。极目云天,泼黛浮蓝;大漠绿洲、黄河、长城尽收眼底。近处,云蒸霞蔚;远处,飘来的瀚海驼铃深沉悦耳。真是宁夏古建筑中的杰作。

悬空寺

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四公里恒山金龙峡的半崖峭壁间,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内现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四十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横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虚实相生。

三教合一---百度百科

三、儒 道 佛真正三教合一的趋势出现在隋唐还是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所以说,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北朝已经出现

隋朝时,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唐朝时,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四、古代儒道佛三教合流的发展历程

在先秦以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崇拜天帝、祖先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性宗教,这是儒教的前身。在先秦时期,儒学则是一种以政治、伦理为主的学说,它缺乏哲学的内涵,疏于思维和论证的方法,因此在战国分立时代的百家争鸣中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在东汉时,张陵在四川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同时吸收某些原始宗教信仰、巫术和神仙方术等创立了道教。在公元前,外来的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汉地,佛教为了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向当时占有支配地位的儒家靠拢,并在哲学思想上依附于“老”“庄”和玄学。

三国时期,大批印度和西域僧人来华,从事译经、传教的工作,这为以后佛教在魏晋南北朝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南北朝时,由于佛教受到帝王的信仰和重视,印度佛教经过改造以后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逐渐在民间扎下根来,并取得重要的发展,至隋唐时代达到了鼎盛,形成了许多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佛教的宗派和学派,并传播到了我国邻近的国家。

佛教在建立中国民族化的宗派和理论体系时摄取了大量的儒、道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与儒、道进行了震动全国上下的争论乃至流血斗争,儒、释、道形成了鼎足之势。佛教在唐末,由于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日益呈现衰颓之势,在宋初一度复苏。

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普度大批僧人,重编《大藏经》;南宋偏安一隅,江南佛教虽然保持了一定的繁荣,但佛教总的趋势在衰落。在此期间,佛教与儒、道结合,“三教合一”呈现出发展趋势。

在北宋期间,道教进入了全盛时期,北宋几位统治者(真宗、徽宗)都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采取了一系列崇道措施,因此,道众倍增,宫观规模日益扩大,神仙系列也更为芜杂。由于道教经论日益增加,开始编纂了《道藏》,南渡后出现了不少新的道派,这些教派都主张“三教合一”。

至元朝时期,道教正式分为全真、正一两个重大派别,盛极一时。这些派别也从自己教派的立场出发,高举“三教合一”旗帜。元明以后,佛教与道教衰落,理学勃兴。理学以孔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摄取了释、道的大量哲学思想、思维形式和修持方法,使三者密切起来,难解难分。

入清以后,儒、佛、道没有重大的变化,影响及今。

扩展资料:

“三教合一”除了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外,还有着自身理论的种种特点。封建统治阶级深深懂得,儒、佛、道三家对维护封建统治这一根本任务是不可偏废的,三者有着各自的特点,起着不同的社会作用,儒可以治国,佛可以治心,道可以治身。

在三教合一发展中,其内容是动态的,三家思想相互依存,相互包容,各有侧重,出现了以佛家、以儒家和以道家思想为主要形态的三教合一文化,以及形成具有宗教意义上的“三教合一”新文化形态,前者与后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历史性的飞跃。

儒佛道三教合一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的哲学、文化、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儒佛道三教是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五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中国及周边国家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教合一

五、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共宏的局面出现于哪一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晋室衰微,五胡乱华,中原文明大遭破坏,儒学式微。社会苦难加深,人民迫切希望得到精神解脱,佛教于是得到大力发展,大有取代儒学成为国学之势。而魏晋玄学(即道家思想的发展)为儒与佛架起了桥梁。这一时期,是三教共荣的奠基之时。

隋文帝杨坚一统天下,开创了千古未有之隋唐盛世,以儒家为主体儒道佛共存的中华传统文明格局定型。

你的提问并不严谨,不过尚可作答,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