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布雷是谁?

陈布雷(1890~1948年)中国浙江慈溪人原名陈训恩,号畏垒,字彦及。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1912年3月加入同盟会。1912~1920年在浙江宁波中学、宁波师范学校等校任教。1920年赴上海,任《商报》主编。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政府教育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35年后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秘书长、最高国防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长期为蒋介石草拟文件。1948年11月12日在南京自杀。

陈布雷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陈布雷为人谨慎,也非常熟悉为臣之道,对蒋介石或同僚总是恭敬有加,无盛气凌人的傲气。作为蒋介石“御用”笔杆,他廉洁自律,不拉帮结派,不贪污腐败,颇有“贤相”之风,被蒋介石称为“完人”。

二、陈布雷的人物生平

陈布雷(1890年—1948年),本名陈训恩,字彦及,号畏垒,笔名布雷,浙江慈溪人。因才华出众,20多岁就在报界享有盛誉,抗战时期,陈布雷用如椽之笔,写出了多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是国民党的“领袖文胆”和“总裁智囊”,素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他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位很受关注而颇有争议的人物。

1907年,陈布雷入浙江高等学堂就学,1911年毕业,名列第四名,同年秋应上海《天铎报》之聘,任撰述,开始用“布雷”为笔名。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很快成为上海报界的著名记者。其间,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的时评,反对封建帝制,宣扬共和精神,影响很大;孙中山先生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就是由年轻的陈布雷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的。几年后,陈布雷转到《商报》做编辑主任,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1927年,他与潘公展同至南昌见蒋介石,同年加入国民党,4月出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5月赴南京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

1928年,陈布雷辞去中央党部秘书处书记长职,赴上海任《时事周报》总主笔,创办《新生命月刊》。

1929年6月随蒋介石赴北平。1929年8月至1934年4月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其间,1930年曾赴南京任国民党教育部次长)。1934年5月任国民党军委会南昌行营设计委员会主任。1936年至1945年,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蒋介石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部副部长、国民党中央委员。1946年任国府委员。1947年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代理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终年58岁,安葬于杭州市九溪社区上海市总工会疗养院2号楼东邻。

陈布雷去世后,蒋介石追授陈布雷“当代完人”的称号。

三、陈布雷简介 陈布雷个人简介

1、陈布雷(1890年11月15日-1948年11月13日),男,名训恩,字彦及,笔名布雷、畏垒。浙江宁波慈溪人。早年就读于慈溪县中学堂,后转入宁波府中学堂,1911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同年在上海《天铎报》作记者。以“布雷”笔名写作评论。

2、1927年加入国民党。历任浙江省政府秘书长、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时事新报》主编。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兼任复旦大学中国国文科新闻组(新闻系前身)教授,主讲《社论作法》、

四、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

从古至今不乏有文采斐然的人,有时文笔比较好,还可以救你一命,例如说三国时期的陈琳,原本是袁绍的手下,在外界也是有名的大才子,他专门为其撰写檄文,最有名的一次,莫过于把曹操祖宗都给骂上了,传到曹操耳中,他非但没生气,反倒欣赏起他的才华来,官渡之战袁绍败亡后,陈琳因为自己的才华,还活下来成为曹操谋士,可以说运气非常之好了。在民国时期,也有一位如同陈琳一般文笔犀利的人。

巧合的是,这个人也同样姓陈,此人便是陈布雷,蒋介石的御用笔杆子,在国民党中,陈布雷拥有的不仅是声望,还有极高的地位,他深受蒋介石的器重,但就是这么一个前途光明的文人,最后却是以自杀了结此生,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陈布雷乃江浙人士,自古以来浙江就是文人辈出的地方,他自小喜欢读书,于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府毕业,陈布雷年纪还小时,边有人将其称为才子。

陈布雷毕业以后,就受邀担任《天铎报》的编辑,第一份工作便做的如鱼得水,辛亥革命发生后,像后世许多媒体一样,陈布雷开始踩“热点”,坚决反对封建帝制,他认为国家应当走向共和,之后陈布雷又成为《商报》的主笔,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北洋军阀们的腐败生活,报道在他们统治之下,百姓们的苦难生活。陈布雷是个有些矛盾的人,一方面他认为要共和,但另一方面又国民党主张不谋而合。

有了这层关系,陈布雷无论在孙中山这边,还是在蒋介石那边,都非常吃的开,并且受到了两方高层人士的赏识,陈布雷以报业奇才的身份,再次走向了公众,是人们口中的良心记者。蒋介石得知陈布雷身怀大才,便派人专门去请他过来,对于这份知遇之恩,陈布雷自然是万分感动的,当下就为蒋介石起草了《告黄埔同学书》,蒋介石见他文采过人,便想将其纳入麾下。

但陈布雷认为自己没有才华,起不到什么作用,拒绝了蒋介石的好意,对于人才蒋介石定然不会轻易放过,于是再三恳求,陈布雷拒绝不能,只好答应成为其私人秘书。陈布雷正式成为蒋介石的笔杆子后,为他起草了很多重要文件,在国君中有总裁智囊的美称。不过作为知识分子,陈布雷的一些思想,还停留在封建旧社会下。

一方面他感激蒋介石的知遇恩情,另一方面国民党的有些所为,他又非常的看不惯,但自古中国文人,向来秉承着忠君为国的思想,所以即使有不满,面对蒋介石的政令,陈布雷还是一一照做了,在两党不能相容时,陈布雷感到万分的痛苦,因为在他的眼中,两个党派结合起来,才是最理想的,但他也知道蒋介石的决心,是无法被他改变的,因此他受命写了很多反共的文章,在自己的日记中,陈布雷不仅一次描述自己的矛盾痛苦,还有对现状的无奈。

1948年,国民党大势已去,先前所占据的半壁江山,很快就要不复存在了,这时陈布雷在一旁劝说,应该拿出五亿出来,用在国家上面,但这时蒋介石已经听不进任何话语,听完陈布雷的建议之后,更是大发雷霆,事后还特地开了一个会,在会上将陈布雷骂了一顿,这时的陈布雷开始对国民党所绝望,他跟蒋介石二十多年,虽然在国军中声望很高,但还是不能把国家变得更好,连自己的安全也无法保障。在层层的压力之下,让原本忠心为国的陈布雷,最后选择吞服安眠药死亡。

五、被誉为“第一支笔”的陈布雷,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呢?

陈布雷号称蒋介石的“文胆。”蒋的“第一支笔。”他用“如缘之笔”写出了许多激励人心、弘扬民族正气的不朽文章。尤其是在抗日期间,蒋介石在国内知识界名流面前,做了一次慷慨激昂的讲演:“如果战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几句深入人心的“抗战宣言”,很快风靡了全国,为中国四万万同胞广泛传诵,激励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最大决心。这篇演讲稿,就是陈布雷起草的。

陈布雷(1890~1948)原名陈训恩,和蒋介石是同乡,浙江慈溪人。陈布雷是他常用的笔名,由此可见,陈就是一个文人,他办过报纸,做出主编,20岁时就在报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陈布雷和儿子

陈布雷一生的转机出现在1927年。当年37岁的他和潘公展一同去南昌见蒋介石,蒋介石知道二人都是人才,此时他很需要一个“御用笔杆”,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通过考察和测试,陈布雷被蒋赏识,成了蒋的侍从室第二处主任,中央宣传部部长。

到1947年,20余年间,陈布雷亦步亦趋的追随蒋介石身边。为蒋介石写了大量的时评和文章,蒋的所有讲演稿都出自陈之手。陈的文章或煽情、或激昂、或谦卑皆出于蒋的喜怒哀乐。蒋的意志决定了陈的文章,说难听点,陈就是蒋的一只会叫的狗,蒋让他咬谁就咬谁,蒋让他夸谁他就夸谁,完全没有自己的见解。陈在这20年间唯蒋马首是瞻,忠心耿耿为蒋歌功颂德。

时间到了1948年,国共相争结局已趋明朗化,国民党败逃台湾已成定局,此时陈布雷却做出了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11月13日,陈布雷在南京家中自杀身亡。陈布雷为什么在人生巅峰自杀呢?

对陈布雷的自杀,国共有两种不同的声音,国民党说他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而有人定论为“死有余辜,为蒋家王朝殉葬,”显然蒋介石视之为忠臣。实际陈布雷人生就像对他的评价一样,是矛盾的共同体。是正反两极。

陈布雷是一个旧世文人,忠君思想根深蒂固,然而当自己吹捧和赞扬的偶像失败日,也是陈信仰崩溃时。审视自己的人生,一个文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把自己的前途压在蒋的身上,而蒋介石败退台湾击碎了他的美梦,同样是笔杆子,郭沫若现在扬眉吐气了,想当初他被蒋介石通缉逃到日本,想回来抗日还是陈布雷为郭沫若讲情才回来的,蒋能逃到台湾,陈觉得自己没有了退路。

由于信仰的原因,陈布雷的家庭四分五裂,女儿投了共产党,环顾左右,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其实也不能全怪女儿,陈的老婆生下女儿后得病死了,他把老婆的死,归罪给了女儿,把刚出生不久的女儿从窗口就扔了出去,多亏了天蓬挡了一下,否则女儿早摔死了,后来把女儿送人了。

▲陈布雷和蒋介石

说实话,个人原因不能击垮陈布雷,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抗战胜利以后,陈布雷觉察到国民党的政治黑暗,官吏腐败,经济凋敝,丧失民心。对现实的绝望,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使陈布雷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之前就有神经衰弱的症状,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精神崩溃的状态下,做出了不理智的举动,这可能是最终导致他自杀的直接原因。

六、陈布雷被称“智囊”,他是怎样的人?

‍‍报界才子陈布雷自北伐时期受蒋介石之邀许身麾下,竭尽忠诚二十余年,被誉为“领袖文胆”、“总裁智囊”。然而这位国民党的笔杆子却在1948年11月自杀弃世,举国震惊。陈布雷踏入仕途之前是一位报人。他才华横溢,文笔犀利,在报界声名鹊起,邹韬奋称他“有正义感、有革命性”。陈布雷的文采受到时任北伐军领袖蒋介石的瞩目。抗战时期,陈布雷运用他的文笔撰写了大量激情澎湃的抗日文章,激发了全体国人的抗日斗志,陈布雷为抗战做出了贡献,蒋著名的“庐山谈话”就出自陈布雷之手。在文中他激昂写道:陈布雷为人淡泊,私德高尚。身在仕途却从不追名逐利。他曾言“淡泊为立身之本,宁静为处世要着,能守正,甘平凡”。他文人出身,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对贪弊要官恶习深为不齿。他严以律己,为人低调,可谓谦谦君子。在他离世后,蒋介石痛心称其为“当代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