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鸿门宴》中“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的“且”是什么意思?
且:副词,“将”的意思。
整句意思是: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
出自西汉司马迁《鸿门宴》,原文选段: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译文:
刘邦沉默了一会儿,说:“当然比不上啊。这又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您亲自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刘邦说:“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因此他特意来告知我。”
刘邦说:“他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迁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担任太史令,从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创作《太史公书》(后来称为《史记》)。后因向汉武帝为李陵战败投降匈奴之事辩护而被捕入狱并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忍辱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
全书130篇,此为其中第七篇。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他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鸿门宴
二、“为之奈何”中的为是什么意思?
语出《史记。项羽世家。鸿门宴》: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是“把”的意思,“奈何”是“怎么样”的意思,“之”是代词,代这件事,整句话翻译是:把它怎么样呢?意译过来就是:怎么办呢?
三、奈何的意思是什么?
1.怎么办。无可奈何。
2.如何。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又。且为之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3∶惩治;对付。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四、且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问题一:且 古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且“字用法比较多,词性也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文言中虚词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词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二、代词此,这;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
三、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四、副词
1、将近;几乎。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2、将;将要。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暂且;姑且;且往观乎?――《诗・郑风》
4、表让步,尚且;都;还。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五、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6、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更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百科里面的,或者《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比较完善。
问题二:古文中且是什么意思 且,在文言文中有多种用法。
一、助词(jū)用在句末,相当于“啊”。如:狂童之狂也且。――《诗・郑风・褰裳》
二、代词(qiě)此,这;今。如: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毛传:“且,此也。”
三、动词(cú) ,往。《诗?郑风?溱洧》:“士曰既且。”陆德明释文:“且,音徂,往也。”
四、副词(qiě)
1、将近;几乎。年且九十。――《列子・汤问》。上晚年多内宠,小王且二十人。――《资治通鉴》
2、将;将要。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诗・齐风》。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暂且;姑且。且往观乎?――《诗・郑风》。且携所著。――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4、用来加强语气,表示某事物的极端的、假设的或不可能有的情况或事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5、表让步,尚且;都;还。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6、[方言]:表示需要或可以延续很长时间。如:这笔且用呢;他且来不了呢。
7、【方言】:{且(qiě)表示客人}今天家来了个且,一会再说。
五、连词(qiě)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复妄言。――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6、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问题三:古文中"且…且…"的意思 且.....且......在文言文中可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意思为: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问题四:古文中所有且的意思 ”且“字用法比较多,词性也比较复杂。除了少数文言中虚词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词 用在句末,相当于“啊”。
二、代词此,这;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诗・周颂・载芟》。
三、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四、副词
1、将近;几乎。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2、将;将要。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暂且;姑且;且往观乎?――《诗・郑风》
4、表让步,尚且;都;还。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白马篇》
五、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诗・小雅》
2、又……又。连用以表示两件事同时并进。如:既高且大;且战且退。
3、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尚且”、“况且”。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国志》
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传》
6、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项羽本纪》
更详细的用法可以参考百科里面的,或者《辞海》、《现代汉语大辞典》等工具书,都比较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