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是a³/T²=k,k=GM/4π² 。

绕同一中心天体的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a³)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²)的比值都相等,即a³/T²=k,k=GM/4π² ,(其中M为中心天体质量,k为开普勒常数,G为引力常量,其2006年国际推荐数值为G=6.67428×10⁻¹¹N·m²/kg²)不确定度为0.00067×10⁻¹¹m³kg⁻¹s⁻²。

成立条件:

开普勒定律是一个普适定律,适用于一切二体问题。开普勒定律不仅适用于太阳系,对具有中心天体的引力系统,如:行星-卫星系统和双星系统都成立。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适用于部分电荷在点电场中运动的情况。因为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均遵循“平方反比”规律。此外,通过类比可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椭圆运动也遵循开普勒第三定律。

二、开普勒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如下:

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各个行星绕太阳公转周期的平方和它们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公式:(R^3)/(T^2)=k(其中k=GM/(4π^2))。

详细内容介绍:

开普勒在1609年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两条定律,一条是开普勒第一定律,也叫轨道定律,内容是所有的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的,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叫面积定律,对于任何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扫过相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到了1619年时,开普勒又发现了第三条定律,也就是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为周期定律,内容为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开普勒定律

三、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R^3)/(T^2)=k(其中k=GM/(4π^2))。用文字表述就是:绕同一中心天体的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a³)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T²)的比值都相等,其中M为中心天体质量,k为开普勒常数。

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尼斯·开普勒根据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等人的观测资料和星表,通过开普勒本人的观测和分析后,于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学》上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前两条定律,又于1618年,在《宇宙谐和论》提出了第三条定律。

四、开普勒三大定律公式是什么?

开普勒三大定律公式:y=α+β+γ。

1、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每一行星沿一个椭圆轨道环绕太阳,而太阳则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中。

2、开普勒第二定律(面积定律):从太阳到行星所联接的直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同等的面积。

用公式表示为:SAB=SCD=SEK。

3、开普勒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的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相关信息:

开普勒定律是关于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而牛顿定律更广义的是关于几个粒子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而产生的运动。在只有两个粒子,其中一个粒子超轻于另外一个粒子,这些特别状况下,轻的粒子会环绕重的粒子移动,就好似行星根据开普勒定律环绕太阳的移动。

然而牛顿定律还容许其它解答,行星轨道可以呈抛物线运动或双曲线运动。这是开普勒定律无法预测到的。在一个粒子并不超轻于另外一个粒子的状况下,依照广义二体问题的解答,每一个粒子环绕它们的共同质心移动。这也是开普勒定律无法预测到的。

开普勒定律,或者是用几何语言,或者是用方程,将行星的坐标及时间跟轨道参数相连结。牛顿第二定律是一个微分方程。开普勒定律的导引涉及解微分方程的艺术。我们会先导引开普勒第二定律,因为开普勒第一定律的导引必须建立于开普勒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