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节为什么都要放鞭炮?

1.过年放鞭炮是一种习俗,是为了庆祝新年放鞭炮是给春节增加更浓厚的“年味”,图个热闹,也是为了送旧一年,迎接新一年。过年不仅放鞭炮,还会放烟花,都是为了“过年”。

2.过年时,人们不仅放鞭炮,还会放烟花,漫天的烟花让人看上去心情十分不错。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会点篝火,古代常常称为“垒旺火”,火光通天,也象征着来年兴隆繁盛,大家相聚在一起欢声笑语,是过年最热闹的时候。

3.过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团圆饭,在除夕这天,人们早早准备好年夜饭,还会包水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相聚在一起,开始聊一整年的过往。放鞭炮固然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可却是一种不安全的行为。放鞭炮时必须是大人进行,小孩子不能燃放烟花爆竹。

4.传说里是为了赶走一种叫年的怪兽,后来逐渐发展成人们庆贺新年,营造喜庆气氛的一种方式。

放鞭炮的历史由来很久,在古籍中有这样的解释:“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说是初一放爆竹是为了驱赶恶鬼,但这是迷信的说法。

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移,可以看到古人在深山露宿时会点燃篝火,保暖也能驱赶野兽。但有些野兽不怕火,却怕声音,所以人们会把竹子放在火里烧,让竹子爆裂的声音吓走怪兽。

这种举动会给人带来安全,也是爆竹的来源。后来时间流转,被驱赶的野兽就在传说里变成了叫“年”的怪兽,燃放爆竹似乎更有了神圣感。

到了唐朝有个叫李田的人发明了硝石爆竹,后来民间又发明了火药,做成了“爆仗”,到宋代人们用纸筒和麻,将火药串编在一起,这就成了鞭炮。

现在人们虽然都不再相信有恶鬼、“年”这些的存在,但过年放鞭炮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这样做更多的是庆祝节日,营造热闹喜庆的氛围。除了过年,婚嫁、升学、开业这些喜庆的事也会燃放鞭炮表示庆贺。

这就是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

二、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在民间习俗中, 春节 是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这一天都要燃放鞭炮,无论城乡爆竹焰火都是震地映天。那么,已经放了这么多年鞭炮的你是否知道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呢?下面就跟着我来看看春节放鞭炮的来历吧!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春节放鞭炮的传说

(1)驱赶“年”兽

传说,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种非常凶恶的野兽,叫做“年”。每年夏历腊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来大吼大叫,专门吃人和牲畜。当时没有人能够制服它。为了躲避“年”的灾难,人们都要在除夕那夭杀猪宰羊敬供年,让它胀满肚子,才不伤害人畜。

有年腊月除夕这天,人们忘了杀猪宰羊来敬“年”,“年”一来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们没法只好关上大门,爬到竹楼上去躲着。“年”从这家走到那家,到处转来转去找东西吃。它见到处空空荡荡的一无所得,不由气得发疯嚎叫。这时,邻近一家的竹楼失火了,火势很大,烧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乱响。“年”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响声,吓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楼上的人们发现了这个秘密,以后每到腊月除夕这一天,便去砍许多竹子来烧,竹子“劈劈啪啪”一爆响,“年”就被吓跑了。同时,人们还发现“年”拍鲜红的颜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红色,挂在大门的两边,这就是批符。以后发明了鞭炮和纸,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红对联代替了批符。

(2)驱逐“山魈”

俗称“大年初一”。人们很早就起来放鞭炮,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三、过年为什么要放烟花爆竹?

要是说起过年放鞭炮的传统,大概能追溯到太古时期了,“年”这个字早在甲骨文就已经出现了。

在《甲骨文字释林》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年乃就一切谷类全年的成熟而言。”

也就是说早在那时候,人们就认为“年”是一个谷物成熟的周期,等到这跟周期完成的这一天,就被人们称之为“年”。

那么在太古时期的“年”又是哪里来的呢?

在现世中,有个这样的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

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深山老林里住着一种叫“年”的怪兽,这种怪兽头上长着长长的触角,还有一对锋利的牙齿,它目露凶光,生性凶猛。

这种怪兽常年生活在海底或者树林中,只有除夕的时候才会跑出来。

它喜欢跑到村子中伤人,后来人们见到它就四处逃命,年抓不到人,就只能去抓人们豢养的家禽,人们的屋子被它毁掉,家禽也全都被吃光。

后来每每到除夕之夜“年”出来的时候,人们只能携带家眷、牵着牛羊去逃命。

有一年,在一个叫桃花村的地方,眼看着除夕之夜将至,人们慌忙带着儿女去逃命,只见村中顿时一片混乱。

就在这个时候,在村口来了一个叫花子,虽说这个人穿着打扮像个乞丐,但是他手握拐杖,一头银发飘逸无比,浑身的气度竟然非同凡人。

不过这个时候村民们都顾着逃命了,谁会管一个叫花子有没有气度呢?

就在此刻,村东头有一位老婆婆注意到了这个叫花子,她年纪已经大了,跑是跑不动了,年兽来了她只能紧闭门窗自求多福。

老婆婆看到叫花子以后,给了他一些食物,还好心的告诉他怪兽要来了,赶紧去山上躲起来吧。

叫花子听完这话不但没有慌乱,反而气定神闲地道:“婆婆若是肯让我在这里躲避一夜,我保证能将这怪兽赶走。”

老婆婆心中叹息一声,她倒不是觉得一个叫花子真的能把怪兽赶走,只是可怜他没有去处,于是答应了让他住一宿。

等到半夜的时候,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年兽果真进村了,只见这大怪兽漫步在黑漆漆的村子中,村中早已没了声响,就连飞禽走兽也不见了踪影。

随后它把目光转向了村头的老婆婆家,大叫着就冲进了院落。

年兽之所以注意到了老婆婆家,是因为这户人家非常与众不同,这家的门口不仅贴了一张大红纸,并且还挂了亮眼的灯笼,屋中也是灯火通明。

年兽正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院中突然传来了“噼里啪啦”的响声,年兽顿时吓了一跳,它浑身战栗,不敢再往前一步。

正在这时,屋子的门开了,只见一个银发飘飘的老者站在屋中哈哈大笑,他的身上披着红袍,丝毫没有畏惧之色。

年兽看到此情此景,顿时扭头逃跑了。

等到第二天人们回到村子中时,竟然发现这次没有被破坏的痕迹,老婆婆也安然无恙,众人一阵询问,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那年兽怕红色的东西,还怕火光跟响声!

从此以后,每到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就会穿上红色的新衣服,在门口贴上红纸,并且用燃烧竹子的方式发出响声,从而驱赶年兽。

当然了,传说归传说,年兽只是存在于神话中的故事,并且至今为止,人们也没有发现与年兽相似的动物,说明年兽跟龙一样,都是人们杜撰出来的。

那么竟然所谓的“年兽”是传说,除夕放鞭炮的这些行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呢?

在古籍中,曾经的确记载了“年”的由来,不过跟年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尔雅·释天》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这句话比较晦涩难懂,但是两晋时期的风水大师郭璞给了这样的解释:“岁,取岁星行一次;祀,取四时一终;年,取禾一熟; 载,取物终更始”。

其实说白了,人们认为的一年,就是谷物生长的周期,是一个新的交替过程。

在中国的历史上,其实“放鞭炮”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只不过那时候没有火药,放的鞭炮不是现代常见的这种,而是爆竹。

最早的爆竹记录出现在春秋时期,人们认为将爆竹扔在火盆中燃烧,发出的响声能够驱逐“山魈”。

南北朝时期,在《荆楚岁时记》也有这样的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句话记录的就是正月一日那天,在庭院中放爆竹的目的就是驱逐山臊恶鬼,据说有一种动物不怕人不怕火,总是喜欢出来袭击人类。

于是人们就在除夕夜将竹子点燃,让竹子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这种动物就不敢靠近了,人们给它取名为山臊。其实这个记载细细品味,跟“年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唐朝时期,当时各地开始发生瘟疫,有一个叫李田的人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把硝石装到竹筒里,然后再将它点燃,只见装有硝石的竹筒不但爆炸声更响了,并且在爆炸的时候浓烟滚滚。

这些烟雾散到了空中,竟然驱散了半空中的瘴气,当地的瘟疫竟然有所控制了,这就是“爆竹”的雏形。

后来随着火药的出现,人们除了在竹筒中装有硝石之外,为了增加响声、燃烧时间、以及烟雾,还特意将石炭、硫磺也放了进去。

爆竹得到了进化,形成了“爆仗”。

到了宋代时期,人们开始用纸筒代替竹筒,将里面塞好火药之后,再用麻绳将它们串成一串,制成了一种全新的爆仗,人们将它叫做“编炮”,随着时代的演变,才有了“鞭炮”一词。

在这之后,人们习惯在除夕时燃放这种成串的鞭炮,到了明清时期,人口迅速增长,很多民俗文化也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

放鞭炮逐渐成了人们主流的娱乐活动,人们不仅仅局限于在过年的时候燃放,在平常的节日中,比如元旦、中秋、婚嫁,或者考取功名的时候都会燃放,以图一些好彩头。

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现代社会,鞭炮已经演变出了众多样式,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也有的孩子们会买来各种烟花,新年就在这样的欢乐的鞭炮声中度过了。

不过,就在前几年,因为一些原因,城市中开始禁止燃放烟花鞭炮。

一来因为现代人住的都是楼房,并且人口密集,烟花有许多潜在的危险,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燃放烟花不仅会对空气造成很严重的污染,还会造成噪音污染、光污染等,遗留的一些残留物进入了废品回收站,或者直接渗入土地。

废品回收以后会再利用,这时候烟花爆竹残留的一些化学物质肯定不好处理,遗留在土地中的残留物也会对土质、水质等造成灾害。

总之经过种种考虑,国家决定禁止燃放鞭炮。

不过,既然这个传统已经流传了2千多年,肯定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老祖宗的智慧。

燃放鞭炮除了是一种文化习俗之外,其中还蕴含着科学道理。

我们都知道,鞭炮中含有硫磺,硫磺有杀毒的作用,鞭炮在燃放时会产生大量的烟雾,这些烟雾就有可能消灭一些要发展起来的瘟疫。

在我国历史上的很多朝代,瘟疫一直是非常可怕的存在,而燃放带有硫磺的鞭炮,的确能驱散一些瘴气,有效抑制瘟疫的传播。

另外,由于红色能够让人们提起精神,缓解压抑的情绪,所以在过年时人们都要张贴红色的对联,穿红色的衣服,甚至连鞭炮都是红色的。

爆竹的响声能够驱逐人们内心的压力、不安,人们在听到鞭炮的响声时,内心也会有畅快淋漓之感,忙碌了一整年,是到了放松、休息的时候了。

放鞭炮作为中国民族独有的一个习俗,虽说现在已经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是很多人们的思想一时之间无法转变。

不过,为了我们的环境考虑,也为了防止因为烟花而发生的火灾或者伤人的事故,我们也应相应国家的政策,为了我们的人身安全,也为了环境不会被进一步污染。

虽说现在不能燃放爆竹,但是并不代表年味就没有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还有很多,比如舞狮、还有很多民俗表演,也是人们放松的方式之一。

四、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放鞭炮有着辞旧迎新之说,寓意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向往。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扩展资料:

春节其他习俗:

1、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2、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放鞭炮

五、为什么春节要放炮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中国人春节放鞭炮习俗由来已久,这是为什么呢?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

民间的一种说法: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挨门窜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春节放鞭炮是源于驱除鬼怪的行为的,但是今天人们过年放鞭炮是为了喜庆,因为鬼怪被赶跑了,晦气也被赶跑了

这个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荆楚岁时记》曾经这样记载,正月初一,鸡叫头一遍时,大家就纷纷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来逐退瘟神恶鬼。

当时没有火药,没有纸张,人们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六、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春节放鞭炮的来历: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蹋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庄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鞭炮、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注意的安全问题:

1、小孩子要在父母的看护下放鞭炮

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独自燃放烟花炮竹,一个是因为他们来不及躲闪很危险,另外他们掌握不好火源也是比较危险的。

2、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安全放置后再燃放。最好放置在安全的空地上,注意周围没有人群再燃放,不要逞能用手拿着去燃放鞭炮。

3、尽量远离燃放的烟花鞭炮

过一会再走近,鞭炮点燃之后可能会存在暂时没有爆炸的鞭炮,要过一会再走近,不要立刻走近,最好过15分钟之后再走近检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