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DNA的二级结构是指两条脱氧多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绕所形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二级结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右手螺旋,如A-DNA、B-DNA、C-DNA、D-DNA等;另一类是左手双螺旋,如Z-DNA。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所发现的双螺旋,是称为B型的水结合型DNA,在细胞中最为常见。也有
的DNA为单链,一般见于原核生物,如大肠杆菌噬菌体等。有的DNA为环形,有的DNA为线槐世形。
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铅燃肢
(
1
)两条链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
2
)外侧为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段帆骨架;
(
3
)内侧为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以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
二、dna二级结构特点有
dna二级结构特点有:
DNA的二级结构指的是DNA的螺旋构象。DNA主要以B-型双螺旋结构存在,即1953年Watson和Crick提出的双螺旋模型。
DNA双螺旋是由两条反向、平行、互补的DNA链构成的右手双螺旋。两条链的脱氧核糖磷酸骨架反向、平行地按右手螺旋走向,绕一个共同的轴盘旋在双螺旋的外侧,两条链的碱基一一对应互补配对(互为互喊核困补链),集中地平行排列在双螺氏困旋的中央,碱基平面与轴垂直。
双螺旋外径2nm,螺距3.4nm,每10对碱基上升一圈。因此每对碱基距离0.34nm,夹角36度。其实这是DNA的平均特征,实际上由于碱基序列的影响,在局部会有所差异。如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可以从28度到42度不等,互补配对的碱基之间也有一定夹角,称为螺旋桨状扭曲。如果精确计算,螺旋的一圈实际含有10.4个碱基对。
有两种作用力稳定双螺旋的结构。在水平方向是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A=T对形成两个氢键,GC对形成三个氢键。这些氢键是克服两条链间磷酸基团的斥力,使两条链互相结合的主要作用力。在垂直方向,是碱基对平面间的堆积力。堆积力是疏水力与范德华力的共同体现。氢键与堆积力两者本身都是一种协同性相互作用,两者之间也有协同作用。
脱氧核糖磷酸骨架并未将碱基对完全包围起来,在双螺旋表面有两个与双螺旋走向一致的沟,一个较深较宽,称大沟;一个较窄较浅,称小沟。大沟一侧暴露出嘌呤的C6、N7和嘧啶的C4、C5及其取代基团;小沟一侧暴露出嘌呤郑念的C2和嘧啶的C2及其取代基团。因此从两个沟可以辨认碱基对的结构特征,各种酶和蛋白因子可以识别DNA的特征序列。
三、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结构特点:
1、为右手双螺旋,两条链以反平行方式排列。
2、两条由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的主链骨架位于螺旋外侧,碱基位于内侧。
3、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
4、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配碧
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
DNA二级结构的稳定作用力:
1、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携腔间的氢键。
2、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以及堆积的碱基对间的范德华力。
3、磷酸集团上的负电荷与介质中的阳离子化合物之间形成的盐键。
扩展资料:
DNA双螺旋的碱基位于双螺旋培隐举内侧,磷酸与糖基在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假想的中心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
DNA的脆弱性意味着电子能量能够摧毁这种单链,因此这种螺旋结构只能够通过DNA“绳索”进行观察,这些细小的遗传物质绳索是由几条缠绕的绳索组成的。电子束能够辨认出这种DNA绳索。
根据的数据仅有三条:第一条是当时已广为人知的,即DNA由6种小分子组成:脱氧核糖,磷酸和4种碱基(A、G、T、C),由这些小分子组成了4种核苷酸,这4种核苷酸组成了DNA。第二条证据是最新的,弗兰克林得到的衍射照片表明,DNA是由两条长链组成的双螺旋,宽度为20埃。第三条证据是最为关键的。
美国生物化学家埃尔文·查戈夫测定DNA的分子组成,发现DNA中的4种碱基的含量并不是传统认为的等量的,虽然在不同物种中4种碱基的含量不同,但是A和T的含量总是相等,G和C的含量也相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二级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DNA双螺旋
四、DNA分子复制的过程及特点
过程:DNA在复制的时候,在DNA解旋酶的作用下,双链首先解开,形成了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
特点:
1、半保留复制
全保留复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扳链DNA彼此结合,恢复原状,新合成的两条子链彼此互补结合形成一条新的双链DNA分子。
半保留复制模型中,DNA分子解旋形成两条模板拿猛春链,模板链复制形成子链,然后两条模板链分别与新合成的子链组成子代DNA分子。
最终,科学家证明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2、半不连续复制
DNA双螺旋由两条方向相反的单链组成,复制开始时,双链打开形成一个复制叉。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的DNA链。由于DNA分子中一条链的走向是5’→3’方向,另一条链的走向是3’→5’方向,而且生物体内的DNA聚合酶只能催化DNA从5’→3’的方向合成。所以DNA复制时,其中一条链是连续合成的,另外一条链是不连续合成的。
扩展资料:
DNA复制从起始序列开始单向或双向进行。合成DNA双螺旋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排列消耐的,其中一条链的起始端与另一条链的末尾端平行排列在一起,每一个复制叉只有一条链是按照从尾到头的正确方向指导新链从头到尾方向合成。根据这条指导链,DNA复制持续向前合成复制叉。
DNA复制不能沿滞后链进行,也就是说,从头到尾的DNA链,直到已经复制了足够长度的DNA分子,否则DNA复制不会继续沿着模本链进行复制,DNA复制于是从知州新合成复制叉处分开。
DNA复制过程中必须暂停并等待更多的亲本DNA链片段,而此时整个长度只是沿着开始到结束方向前进了一小段距离。
DNA复制为边解旋边复制,原核生物一般是单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多个复制起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DNA的复制
五、dna的二级结构的特点,及dna复制的特点是什么?
平行反向双螺旋结构,复制的特点忘了,是不是解旋和复制同时进行来着。
六、DNA复制有哪些特点
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等。
1、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陪简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Meselson和F.Stahl所完成的实验所塌乱戚证明。
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复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
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团陵苷酸。
4、双向复制: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