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记|读太湖石
苏州府所属洞庭山,石产水涯,惟消夏湾者为最。性坚而润,有嵌空,穿眼,宛转,险怪势。一种色白,一种色青而黑,一种微黑青。其质文理纵横,笼络起隐,于石面遍多坳坎,盖因风浪中冲激而成,谓之“弹子窝”,扣之微有声。采人携锤錾入深水中,度奇巧取凿,贯以巨索,浮大舟,架而出之。
《园冶》主要讲述古代造园法则和技巧,其中谈到太湖石在园中的运用。文章很短,约120字,十分紧凑。先讲产地,道明最优者,接着讲太湖石的独特特性,令人神往。最精彩的是末句,几个动词将采石画面生动再现:携,入,度,取,凿,贯,浮,架。
虽隔字相望,实则生动如画面重现。
来看看太湖石产地苏州人怎么说这个物产。《吴郡志》有类似说法,不同的是讲到太湖石有水下石和旱石之分。这恰恰弥补了记成(《园冶》作者)不知道的地方。
两篇文章均为太湖石介绍,读来却各有情趣,看石头的角度不一样,重点落脚处也不一样。《园冶》逻辑清晰,不失偏颇将太湖石方方面面都讲到,《吴郡志》则更侧重太湖石的特点和优劣之分。作为读者,我喜欢对照两者,通吃。两本书都讲到的自然是大家认可的地方,局外人和局内人写太湖石,有的地方可以弥补常人看不到的地方。
太湖石,出洞庭西山,以生水中者贵。石在水中,岁久为波涛所冲撞,皆成嵌空。石面鳞鳞作厌,名弹窝,亦水痕也。没人缒下錾取,极不易得。石性温润奇巧,扣之铿然如钟声。自唐以来,贵之。其在山上者名早石,亦奇巧。枯而不润,不甚贵重。
二、太湖石的特点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特点
: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相对而言,石灰岩容易受到外来力量的风化侵蚀,比如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软松的石质容易风化,比较坚硬的地方保存下来,这样在漫长岁月里,太湖石逐步在大自然条件下精雕细琢,形成了曲折圆润的形
太湖石态。中国碳酸盐岩分布区很广,在适宜的构造、岩石和水文地质条件下,均可寻找和开发得用类似江苏的太湖石。
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太湖石为典型的传统供石,以造型取胜,“瘦、皱、漏、透”是其主要审美特征,多玲珑剔透、重峦叠嶂之姿,宜作园林石等。
现在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玲珑剔透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广义太湖石。
三、“太湖石”的5大特点是什么?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岩遭到长时间侵蚀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两种。水石是在河湖中经水波荡涤,历久侵蚀而缓慢形成的。干石则是地质时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红壤的历久侵蚀下而形成。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太湖石”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盛产出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是一种玲珑剔透的观赏石头。还有一种广义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产的由岩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态的碳酸盐岩统称为“太湖石”。
四、太湖石的特点有许多,地方也很多,广东的有什么特点?
太湖石的总体特点就是 瘦 漏 透 当然不只是太湖有,广东比较多的地方是英德,比如叫什么景盛的 应该算是太湖石的大产地
五、什么是英德黑色太湖石?太湖石有什么特点?
英德太湖石就是大家常说的叠山石假山造景太湖石,太湖石这种假山石材可以做成太湖石流水假山,太湖石原石产地来自英德的大山上。天然英德太湖石特点的颜色黑,形状扁平,薄片,特别适合用来制作做太湖石假山石材
六、太湖石是什么石头?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一种石灰岩,有水、旱两种,最早眼宛转险怪势,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泽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其色泽以白石为多,少有青黑石、黄石。尤其黄色的更为稀少,故特别适宜布置公园,草坪,校园,庭院旅游景色等。有很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