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是:竹林外桃花初开放,鸭子在水中嬉戏游水,江水的回暖一片初春的美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

其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其二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其一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2]

其二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拓展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1-3]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参考百度百科资料链接:苏轼

二、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意思

意思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画面是难以传达的,诗人却通过设身处地的体会,在诗中表达出来。缘情体物又移情于物,江中自由嬉戏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温度的回升,用触觉印象“暖”补充画中春水潋滟的视觉印象。鸭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为它们长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结冰,它总要跳下去凫水嬉戏。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温变化的自然就是这些与水有着密切关系的鸭子。这就说明:凡事都要亲历其境,才会有真实的感受。

这句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入微观察,还凝聚了诗人对生活的哲理思索。鸭下水而知春江暖,可与“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道理。

三、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诗的意思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大雁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依恋,差一点掉了队。

还没有飞到北方时,就已经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再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光时节吧。

四、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这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全文为: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拓展资料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第一首诗题“鸭戏图”,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第二首诗题“飞雁图”,对大雁北飞融入人的感情,侧面表现了江南春美。全诗为: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五、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翻译

苏轼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流传甚广,为后人所深知。在许多诗词方面的书中,大都有提到这一首,但实际上,苏轼这组诗一共有两首,但另一首就比较少人读过了。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两首诗。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竹林外的三两枝桃花已经开放了,鸭子在河水中嬉戏,它们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到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此时正是河豚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的时候。

大雁往北飞,就像要回到北方家乡的人那样,但是由于太过依恋,差一点掉了队。尚未回到北方,就已经知道那里的沙漠多风雪了,还是继续在江南渡过半月的春天吧。

元丰八年(1085),宋哲宗即位,将原本退居在常州的苏轼召回,派去登州,很快又召回汴京。在这里,他见到了这两幅《春江晚景》。这两幅画,是惠崇所画。惠崇是宋初九大僧人之一,是福建建阳僧,他能诗能画。

图片来源于网络

“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从稀疏的竹林望去,见到几枝桃花在春风中摇曳生姿。红绿相衬,很引人注目。初春时分,桃花初放,暗含着无限的春意。“春江水暖鸭先知”,画面从岸上的竹林移动到江面上,鸭子们在江面上嬉戏玩耍,春天还没到来,江水还带有寒意,但鸭子是最先察觉到江水回暖的。

上面这两句诗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苏轼从一幅画上,向我们表达出了鸭知水暖”这种诉之于感觉和想象的事物,这是一件很难的事,这种感觉,画里其实也是很难传递给人的,但苏轼做到了。再者,鸭子常年生活在水边,可以说只要湖面不结冰,鸭子就会在水里嬉戏游玩,因此,最先察觉到江水回暖的是鸭子也很合理。也是在这一点,故人略有些争议:毛奇龄《西河诗话》记载他与汪蛟门论宋诗,汪蛟门举东坡这一句诗,说:“不远胜唐人乎?”毛奇龄说:“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间觅路鸟先知’,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以鸟习花间故也。此‘先’,先人也。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必先及鸭,妄矣!”王士禛《渔洋诗话》里也说:“鹅也先知,怎知说鸭?”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像上面这种论调的,可以说是不明白这个道理。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就反驳:“若持此论诗,则《三百篇》句句不是。”《宋诗精华录》里则说毛奇龄是“岂真伧父至是哉,想亦口强耳”。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继续谈下面的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为我们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河豚欲上时”,河豚的特性是只有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苏轼借用这个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关于这两句,历来也为人所称道。《春江晚景》图中,并没有河豚,是苏轼自己通过蒌蒿、芦芽而想象出来的,这样是否过于牵强呢?其实不然,我们都知道河豚有毒,容易致人死亡,但这对于我们天朝的美食家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宋代张耒《明道杂志》就记载:“余时守丹阳及宣城,见土人户食之(河豚),其烹煮亦无法,但用蒌蒿、荻笋、菘菜三物,云最相宜,用菘以渗其膏耳,而未尝见死者。”意思是用上面三种东西作为佐料,就可以解河豚的毒了。(芦芽即荻芽)苏轼作为我们公认的美食家,由蒌蒿、芦芽想到河豚就非常合理了。

第一首写的是“鸭戏图”,第二首则是“飞雁图”。冬天的时候,大雁都会飞往南方过冬,晚冬初春,大雁就要飞回北方。苏轼抓住候鸟的这一特性,将大雁比喻成北归人,赋予了人的感情。大雁恋恋不舍飞回北方,差点掉了队,那是因为不舍得温暖的南方。这里依然要佩服苏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从大雁不舍得温暖的南方,苏轼就想象那是因为北方太过寒冷,那里的沙漠风雪交加。最后还想象大雁内心的期待,希望能在温暖的南方多住几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画,是将美好的画面定格在一瞬间,可以让人留住了美好的回忆。不足的是画面是定格的,苏轼通过赋诗,运用他过人的想象力,将无声的、静态的画面转化成有声的、活动的诗境,给画面里的意象赋予了人的感情,将画框内的景物拓展到了画框之外,苏轼的艺术联想拓宽了绘画所表现的视觉之外的天地,使诗情、画意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第二首诗其实也写得很好,只是因为第一首太过著名了,盖过了它的锋芒,导致它鲜为人知,不得不说很可惜。在后来,很多文人在评论这组诗的时候关注点也都只是在第一首,比如《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云:“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