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蓝眼泪的成因

发光的物体是“蓝眼泪”,经过海浪的惊扰,介形虫因此发出淡蓝色的萤光。

简介:

蓝眼泪,俗称海耀,又称夜光虫、夜光藻。本来只在马来西亚与我国台湾地区被称为蓝眼泪,但近来在大陆多家媒体中也出现此称呼。其因能在受刺激后发出蓝光得名。夜间风浪打在岩石上,常出现大片发光现象,因而过去的渔民将其称之为"海火"、"海上幽灵"、"海上鬼火"等。

蓝眼泪是一类生活在水中的原生动物,在分类上隶属于原生动物门(Protozoa)/甲藻门(Pyrrhophyta)、鞭毛虫纲(Mastigophora)/甲藻纲(Dinofhyceae)、腰鞭毛目(Dinoflagellida)/裸甲藻目(Gymnodiniales),是近岸广泛分布物种。也有人把Noctiluca scintillans称为Noctiluca miliaris Suriray。夜光虫分布极广,除寒带海域外,几乎遍及世界各海区,尤其是河口附近的数量更大,全年均可采集获得,同时也是最重要的赤潮生物之一,其赤潮发生频率和范围均相当高。作为一种异养生物,夜光虫没有叶绿体,以吞噬其它生物或微小颗粒为生,如浮游植物(如四爿藻)、蓝藻、水蚤的卵、小的鱼卵等。但少数文献指出它也能以光合作用生存。

发光特性:

当大量夜光虫由于海浪、鱼群或者船舶扰动发光,海面星光万点,似绚丽多彩的礼花,这一现象被称为"海火"。将大量夜光虫盛入瓶中, 受不断刺激后, 发出之光可以照明。

早在1810 年,Surirary 就报道了在英吉利海峡中夜光虫的发光现象, 在1917 年Ethel Browne 报道除了机械力刺激,电、化学、热、震动的刺激都能引发夜光虫产生荧光。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夜光虫受刺激时, 细胞质中一种丝状排列的发光颗粒能够发出淡蓝色荧光,其发光持续时间约100 ms。此外,夜光虫含有在紫外光激发下产生蓝绿荧光的颗粒物质。通过利用摄谱仪和荧光光谱仪对夜光虫自身作为应激反应的发光光质进行检测,发现夜光虫自身受激发光为500 nm 附近的蓝绿光, 不需要额外光源。仅管在实验中观察发现,无论白天黑夜夜光虫都有荧光的产生,但是在白天受日光的影响,这部分荧光太过微弱难以观察到。即使在晚上一般的相机也难以捕捉。据说导演李安在拍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时,曾考虑将蓝眼泪作为风浪过后海上夜景的一景。但由于难以拍出理想的亮度,将其用3D技术合成的水母代替。

福建平潭岛蓝眼泪是怎么形成的

福建平潭岛蓝眼泪在水温、天气、涨潮、风向等等因素符合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蓝眼泪是由海里的浮游生物组成,如果海域的气候符合蓝眼泪出现的条件,它们受到刺激后会发出蓝光,沿岸便会形成一片蓝眼泪的景象。

福建平潭岛蓝眼泪是怎么形成的

平潭岛蓝眼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海萤,另一种是夜光藻,夜光藻比较常见,总数大约有90%左右,海萤较为罕见,总数大约有10%左右,两者组合在一起的蓝眼泪的光是最强的。

蓝眼泪,又称为海耀、夜光虫、夜光藻等,一般是在半夜时分出现。当大量夜光虫由于海浪、鱼群或者船舶扰动发光,沿岸便会出现大片蓝光的现象,过去的渔民将其称为海火、海上鬼火、海上幽灵等。

平潭岛蓝眼泪的成因是什么?

2019年4月26日至28日期间的蓝眼泪就连龙凤头海滨浴场都能看到,而且量级非常的大,是蓝眼泪出现这几年都少见的。小白在五一期间回家后才从老妈的口中了解到,那几天白天不仅是南风天而且还是大雾天气,这才导致了这次的蓝眼泪大爆发。而五一期间每天都是北风天,这就已经大大降低了蓝眼泪出现的概率了,再加上天气跟温度都不是很适合,蓝眼泪在20度左右的天气最容易出现,所以五一期间没有出现蓝眼泪也是在小白的预料当中。

蓝眼泪有出现的话,一般都是在晚上10点以后,所以太早去也看不到的,有要守候的朋友最好是10点以后再去,然后到凌晨1点前没有的话基本就没有了。五一期间非常多的网友都在小白的公众号留言,大多数都是想知道当天晚上有没有蓝眼泪,其实这个真的是随缘的,只能说从天气等各方面的因素可以判断出,晚上出现的概率会大一点,不能准确的预测到一定会出现的时间。

小贴士:蓝眼泪其实是一种微生物,而且是自带荧光的生物,还被称为“海荧”。因为它的身体中含有发光腺这种比较少见的构造,再加上海浪的拍击以后就随之产生了蓝色的光。蓝眼泪被冲上岸以后,只能生存大概几十秒的时间,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一旦光芒消失了也就意味着它生命的终结。

蓝色眼泪在平潭岛哪个位置

蓝色眼泪位于平潭岛坛南湾。蓝眼泪是一种介形虫,简称海萤,是生活在海湾里的一种浮游生物,为荧光动物。该物种以其生物发光,因其中萤光素和萤光素酶之间的反应产生的蓝色色光,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形象地称作蓝眼泪。

平潭岛:

海坛岛,平潭县辖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该岛系由岛屿相互连接而成的岛连岛。位于福州市东南部,东濒台湾海峡,西隔海坛海峡与长乐、福清相望、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约19公里,面积274.33平方公里。设有4个镇、11个乡,潭城镇是县人民政府驻地。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地貌类型以丘陵为主,其次为平原和台地。最高点君山海拔438.7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以夏长冬短、风大、雨少、蒸发强为特色。

厦门出现“蓝眼泪”海景奇观,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造成“蓝眼泪”这个景观的生物有两种,一种是海洋的微生物,海萤,还有一种是被称作为夜光藻的甲藻,第2种说法也是大多数的海洋专家给出的答案。最近福建厦门等多地的“蓝眼泪”奇观刷爆了网络,“蓝眼泪”常年出现的平潭岛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彻夜等待,很多人都想前去看一看这梦幻般的仙境,但是如果你要是知道这个“蓝眼泪”是怎么来的,也许就不会这么高兴了。

其中第2种说法中的夜光藻,夜光藻是单细胞生物,细胞呈现透明的球状,平时以其他的藻类当做食物。此前台湾海洋大学在研究中显示,在每年4,5,6月的闽江汛期。闽江上游富含盐类的淡水会被大量携带进海洋,这也使海洋中硅藻还有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其中第1种说法的海萤,其实一般指的是“希氏弯喉海萤”它属于介形类发光动物中的一种,当这种海萤大量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并且受到外界刺激,比如海浪的拍打就会就会出现发光的现象。

其实上面的这两种生物发光机制都是属于生物发光,他们都是通过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的,这些生物在体内可以合成荧光素,还有荧光素酶。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荧光素会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光芒,之所以被称为蓝眼泪,就是因为他们发光是看起来像是蓝光。因为这两种生物都属于冷发光,所以在此发光的过程中并不会产生很大的热量。夜光藻最喜爱的食物就是硅藻,加上温度的适宜,还有富含营养的海水,夜光藻就会大量的进行繁殖,形成海洋发光的条件。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如果当海水的温度超过了27摄氏度,这时候夜光藻就会消失,即便温度再次下降,它们也不会出现了。

根据目前的研究,“蓝眼泪”的制造者为夜光藻的说法更多。“蓝眼泪”虽然好看,但是这背后也是存在着一些危机,因为“蓝眼泪”是夜光藻造成的,如果夜光藻进行大量的繁殖,他们就会把海水表面大量覆盖,这样势必会减少了空气和海水的氧气交换,同时大量的浮游生物也会消耗水中的氧气,这样也导致了海水中氧气含量下降,从而鱼虾会缺氧死亡。

当“蓝眼泪”的这种景观出现的时候,其实也意味着海洋环境发现了一些异常的变化,比如海水富含营养化,也有可能是降雨和风向的条件改变。

平潭蓝眼泪怎么形成的

平潭蓝眼泪怎么形成的呢?一起来看看小编今天的分享吧。

平潭出现蓝眼泪景象是由于一种在平潭中生存的微生物,也就是海荧,海荧的身体内有一种叫发光腺的奇特构造,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在炎热的天气,海荧大量繁殖,加上适宜的风向,使得海荧被冲向海滩,在海浪的拍打下被激发出荧光,海边的人就非常容易看到蓝眼泪爆发。

“蓝眼泪”一般出现在每年夏季,特别春夏交换季时,多数在4月——8月,一般在晚上7点之后。出现“蓝眼泪”的温度要适宜,又要是晴朗天气,在涨落潮时间内,蓝眼泪就随着波浪被冲上岸,所以夜里涨潮时分是观看蓝眼泪的最佳时机。也有当地人表示要在南风天才会出现。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