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文化的基本特征
1、学生文化的生成性
学生文化是一种在吸收成人文化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动态的生活方式,学生文化体现了学生不断濡化和涵化的历程
它不断受到学生自身及其同辈群体、学校教育、家长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不断吸收着成人世界的内容,在接受和排斥主流文化的各种要求中发展着。
2、学生文化的调适性
学生文化是从童年文化向成人文化演变的产物,但又由于学生发展的未来文化并不是现在成人文化的复制品,因此学生文化又成了社会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点,需要不断的调整和适应。
由于受年龄、经历和思想认识等因素的限制,学生文化中带有浓重的儿童世界的理想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其间大多是与社会现实相冲突或相矛盾的。
3、学生文化的过渡性
学生文化是一种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之间的文化现象,是学生群体从儿童迈向成年的一种过渡性、阶段性的产物。
它一方面由于学生受着教师的引导及家长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其各种习惯、传统、规范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认同着成人的价值观念,与教师文化、学校传统之间产生着密切的交互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文化在根本上还只是代表着学生特定发展阶段中正在成长的价值与规范,既与成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相异,又有着追求新时代的自主独立性,对整个学校和班级的风貌产生着影响。
4、学生文化的时代性
由于学生文化部分代表着新时代的文化要求,带有社会、时代和地域色彩,也强烈地反映出社会未来发展大方向的趋求,并最终要在实践和融入社会先进的主流文化中得到指引和壮大。
而主流文化之所以能够以强盛的生命力不断向前发展,也是与亚文化的补充和推动有密切关系的。
5、学生文化的社会感
学生文化中蕴涵着年轻一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很多时候,学生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社会人,他们对社会和生活有强烈的关注,从社会大环境中获得的知识和认识,甚至要多于学校教育所给予的。他们能够及时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人兴趣对自己的未来加以定位,并密切关注社会生活。
6、学生文化的主题发展性
学生文化的主题会随活动和时代变化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群、不同地域和学校的学生、不同时代和国家的学生,其文化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定差别。
学生文化问题体现了各国的情况,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教育水平不同,形成和体现出的学生文化也各有特色。
7、学生文化的情境性差异
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上学生文化都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差别,例如偶像崇拜现象。偶像崇拜是学生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同时期和不同政治背景下,学生对偶像的认同与选择有明显差异。学生的这种选择,实际上也是对于社会中具有某种代表性或一定典型意义的价值取向的认同与选择。
扩展资料:
学生文化是学校次级文化之一。学生的价值观念及行为标准的统称。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学生同辈文化并非孤立产生,而是受社会大文化的影响,与整个社会文化的性质有密切关系。当传统文化对个人的影响减弱时,同辈文化的影响随之增强。
学校生活和活动中的各种同辈团体所表现的价值观及行为, 无论其方向属于何种类型,都构成影响学校文化的重要因素。
文化成因:
学生文化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既来自学生的内在相关因素,也受到外界的各个方面的作用。
1、身心发展特征;
2、同辈交往影响;
3、师生关系的作用;
4、家庭及社会影响;
5、校内外文化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生文化
二、什么是学生文化
学生文化就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学生由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不同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别。
三、从中学生群体里可以发现哪些文化?
学生文化就是指某个或某些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独特的行为规范、言语表达和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生活方式。它是反映这个特定年龄阶段学生真实生活世界的影像,也是学生由儿童世界向成人世界发展的阶段性产物。不同学生群体的生活方式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所差别。学生文化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既来自学生的内在相关因素,也受到外界的各个方面的作用。身心发展特征,不同年级的学生处于不同的年龄发展阶段,由于特定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就相对地形成了一些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同时,不同的身心发展也使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表现出了由于身心发展所获得的显著特征,使特定的学生群体在生活经历中会形成不同于其他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
初中生和大学生相比,对相同事物的认识态度就有明显区别,初中生的认识相对要天真、单纯,虽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但思想认识和言行的波动较大,看问题的态度更为偏激、片面和幼稚。大学生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见识逐渐增多,看问题就逐渐走向客观、全面和成熟了。同辈交往影响,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拥有着自己交往的同龄群体,他们在相互交往中会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规范等,构成一种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态。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可以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形式。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有组织、有目的为完成学习任务而进行的学生正式交往,对学生个性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班干部与普通学生为完成教师规定的任务而一起合作,学生之间根据教师的倡议和引导进行的互帮互助、学习竞赛与协作等。而非正式交往更为普遍地表现在班级里同学之间的交往,或是与外班、外校同学、甚至与社会青少年交往等。同辈群体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有时教师和家长反复教导的事,学生不一定听从和接受,但是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所说的话,学生反倒容易接受。这是由于青少年自身的交友需要和身份认同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