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壤中的氮有哪些形态?
土壤中氮的形态有有机态和无机氮之分,二者合称为土壤全氮。其中土壤有机氮占土壤全氮量的98%以上。第一类为水溶性有机氮(包括一些结构简单的游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是速效氮源,易被作物吸收利用,但其含量不超过土壤全氮量5%;第二类是水解性有机氮,它包括蛋白质类(占全氮量的40%~50%)、核蛋白质(占全氮量的20%)、氨基糖类(占全氮的5%~10%)等,它们经微生物分解后均可成为作物氮源。
水解性有机氮占全氮量的50%~70%,所以在植物营养上具重要意义;第三类为非水解性氮,主要有胡敏酸氮、富里酸氮和杂环氮等,其含量约占土壤全氮的30%~50%,它很难水解。土壤无机态氮也称矿质氮,它包括铵态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和气态氮(N2)。
常说的土壤无机氮主要是指铵态氮和硝态氮。土壤的无机氮一般只占土壤全氮量的1%~2%,而且波动性大。虽然是土壤中的速效氮,但其含量不能代表作物整个生育期或某一生育期内作物从土壤中吸收氮的总量,也不能把上年或上季所测得的无机氮含量直接作为下年或下季作物施用氮肥的依据。
铵态氮能被带负电荷的土壤胶体吸附,亦能被2∶1型的黏土矿物所固定,在土壤中比较稳定,不易流失。硝态氮不易为土壤胶体吸附,不太稳定,易于流失。
二、氮,氨氮,有机氮,无机氮的区别
楼上说的比较明白了,我略微补充点:总氮=有机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
无机氮可以通过微生物作用转化成氨氮,再硝化转化成亚硝氮,再转化成硝氮,通过反硝化作用可以转化成氮气和氨氮,这也是污水处理中脱氮所利用的一个流程
三、生物中含氮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指?
含氮有机物:指含有氮元素的有机物。有机物一般指含有碳和氢元素的化合物(并非所有含碳元素的都是有机物)。有蛋白质(氨基酸),DNA、RNA(核苷酸),某些辅酶如NADH、NADPH,某些激素(非蛋白类),等等。
含氮无机物:含有氮元素的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常以NH4+,NO3-等无机离子存在,通常叫做无机盐。NO在动物细胞内也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作明星分子。
四、生物中含氮有机物和无机物分别指?
含氮有机物:指含有氮元素的有机物.有机物一般指含有碳和氢元素的化合物(并非所有含碳元素的都是有机物).有蛋白质(氨基酸),DNA、RNA(核苷酸),某些辅酶如NADH、NADPH,某些激素(非蛋白类),等等.
含氮无机物:含有氮元素的无机物,在生物体内常以NH4+,NO3-等无机离子存在,通常叫做无机盐.NO在动物细胞内也有重要的作用,被称作明星分子.
五、有机氮是什么意思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有机氮 英文名称:organic nitrogen
定义:植物、土壤和肥料中与碳结合的含氮物质的总称。如蛋白质、氨基酸、酰胺、尿素等。 应用学科:土壤学(一级学科);农业化学(二级学科)
六、有机氮源是什么
无机氮源的分子结构简单,属于无机物。例如硫酸铵、硝酸铵、氨水等原料中的氨都以铵盐形式存在,铵盐可直接分解生成氨而被微生物利用。
有机氮源是指存在于含氮有机物中的氮源,常用的有机氮源有花生饼粉、黄豆饼粉、酵母粉、蛋白胨、尿素等。
氮源是指构成微生物细胞和代谢产物中的氮素来源的营养物质。常用的氮源可分为两大类: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如硫酸铵、硝酸盐、氨水和尿素等,有机氮源有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子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酵母浸出物和鱼粉等。
无机氮源成分单一,质量较稳定,可被快速利用。如硫酸铵,对于可以利用无机氮源的部分微生物,其中的氮可直接被微生物利用。
与无机氮源相比,有机氮源具有以下特点:
1. 成分比较复杂,有机氮源除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肽类、游离的氨基酸以外,还含有少量的糖类、脂肪和生长因子等。由于有机氮源营养丰富,因而微生物在含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常表现出生长旺盛、菌体浓度增长迅速等特点。
2. 被菌体利用的速度不同。如酵母浸出物和玉米浆中的氮源物质主要以较易吸收的蛋白质降解产物形式存在,而降解产物特别是氨基酸可以通过转氨作用直接被机体利用,有利于菌体生长,为速效氮源;而黄豆饼粉和花生饼粉等中的氮主要以大分子蛋白质形式存在,需要进一步降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后才被微生物吸收利用,其利用速度缓慢,有利于代谢产物的形成,为迟效氮源。在生产中,常控制速效氮源和迟效氮源的比例,以控制菌体生长期和代谢产物形成期的协调,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3. 微生物对有机氮源中氨基酸的利用有选择性。微生物在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可以直接利用游离氨基酸,合成用于构成细胞的蛋白质和其它细胞物质。微生物对氨基酸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如缬氨酸既可用于红霉素链霉菌的生长,又可以氮源的形式参加红霉素的生物合成。在螺旋霉素发酵中,发酵培养基里加入L-色氨酸可使可使螺旋霉素的产量显著提高,但L-赖氨酸则完全抑制螺旋霉素的生物合成。另外,有机氮源中含有的某些氨基酸是菌体合成次级代谢产物的前体,如α-氨基己二酸、半胱氨酸和缬氨酸是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直接前体,玉米浆中含有的苯乙胺和苯丙氨酸有合成青霉素G的前体作用。色氨酸是合成硝吡咯菌素和麦角碱的前体。
4. 是引起发酵水平波动的主要因素。天然原料中的有机氮源由于产地不同,加工方法不同,其质量不稳定,常引起发酵水平波动:
如抗生素发酵中常用的黄豆饼粉,根据油脂的含量可将黄豆饼粉分为全脂黄豆粉(油脂含量在18%以上)、低脂黄豆粉(油脂含量在9%以下)和脱脂黄豆粉(油脂含量在2%以下)三类。我国东北产的大豆加工制备的黄豆饼粉质量较好,这主要是此种大豆中含硫氨基酸含量较高,有的含量达4.0%以上。此外,黄豆饼粉质量还受到加工方法的影响,热榨黄豆饼粉和冷榨黄豆饼粉,因其中蛋白质及水分含量存在差异,对发酵生产影响是不同的。
玉米浆是常用的有机氮源,对许多品种的发酵水平有显著影响。玉米浆是用亚硫酸浸泡玉米的水经过浓缩加工制成的,呈鲜黄至暗褐色,为不透明的絮状悬浮物,固体物质含量在50%以上。玉米浆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还原糖、磷、微量元素和生长素,其中玉米浆中含有的磷酸肌醇对红霉素、链霉素、青霉素和土霉素等的生产有积极促进作用。此外,玉米浆还含有较多的有机酸,如乳酸等,所以玉米浆的pH在4.0左右。由于玉米产地不同,浸渍工艺不同,玉米浆质量是不同的。一般,玉米浆的用量根据淀粉原料的不同、糖浓度及发酵条件不同而异,一般用量为0.4%―0.8%。
又如配制培养基常用的蛋白胨有肉胨、血胨、骨胨、鱼胨、植物胨等。由于制备蛋白胨使用的原材料和加工方法的不同,每种蛋白胨中所含的氨基酸品种和含量、磷含量都有较大差异,质量难以控制,均对发酵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