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李治过了多少岁死的?

这个是唐高宗,他活了六十多岁,在唐代里算寿命比较长的了,虽然说他在历史上好像没有什么名气,这个应该是因为他的皇后武则天的名气太大了,所以把他的存在感给降低了,这个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其实唐高宗也有作为,并不是像电视剧里所描写的那样,只是由于他身体不太好,有头痛,所以到了后期基本上都是武则天在处理一些具体的事情,这也为后来发生的事情提供了可能。

唐高宗李治去世时多少岁?

唐高宗去世之时不过才五十六岁。李治是唐太宗的第九子,并非嫡长子的他之所以得以继任皇位,原因在于他和睦兄弟,为人十分仁厚。

唐太宗最早册立的太子是嫡长子李承乾,但是李承乾后来因为自身的足疾而日渐暴躁。再加上魏王李泰对储君之位的虎视眈眈,李承乾最终被引得起兵逼宫,结果事败被废。李承乾被废之后唐太宗曾起过将魏王立为新储君的想法,但是后来因得知魏王的谋嫡心思而反将他降封为顺阳郡王。除此之外,唐太宗还在长孙无忌等朝臣的建议之下将李治立为了储君。

唐太宗驾崩之后李治继任为帝,他在位期间一直勤于政务。在他治理下的唐朝被评价为“有贞观之遗风”,这个时期的唐朝在继“贞观之治”之后迎来了名为“永徽之治”的又一治世。说到李治,他与武则天的爱恨纠葛一直以来也一直为世人所津津乐道。他们二人相识于唐太宗病重之时,而待唐太宗病逝之后身为后宫嫔妃却又未曾生育孩子的武则天被送至感业寺出家,然而李治却始终与她保持着往来。

等到丧期期满,武则天便被第一时间接回宫中,后又于永徽六年被立为皇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没几年,李治便因身患风疾而无法专心于政务处理,为此常常会让武后在旁帮忙。武后便趁此机会干涉朝政,且干涉力度日渐增大。李治察觉到武后的野心时也曾一度想要废后,但是最后他却在武后的辩解下打消了念头。经由此事,李治越发压制不住武后。与此同时,他的风疾也越发严重。

等到了显庆末年,李治更是经常因病发而目不能视,于是武后便能更加肆无忌惮地插手朝政。上元二年,病情越发严重的李治还曾一度想要让武后摄政,但是后因宰相郝处俊的劝阻而作罢。永淳二年患病二十余年的李治终是重病不起,最后他于这一年的十二月去世,享年五十六岁。

李治活了多少岁

李治享年55岁。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祖籍陇西成纪,唐朝第三位皇帝(649年—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被尊称为“万国之主”。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驾崩于紫微城贞观殿,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扩展资料:

唐高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李治统治后期的显著特点是持续多年的歉收。咸亨元年(670年),谷物严重短缺,致使政府禁止酿酒。7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歉收、洪水、干旱、虫灾和饥馑接踵而来,一直达到危机的程度。

永隆元年(680年),粮价之高,前所未有,唐政府认为高物价是流通货币过多的结果,因此大量减少铸造新币,对私铸的惩办也比以前更加严厉。

与此同时,从原有登记地区逃往其他地区而成为不登记、不纳税的占地者的流民占有令人不安的比例。李治是在经济和财政危机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去世的。

虽存在这一系列问题,但唐高宗的政府仍提出了控制物价的措施,并取得部分成功,它们后来继续使用于整个唐朝。政府周期性地从自己的中央谷仓中拿出谷物以低价卖出,调露元年(679年)甚至用谷物换回私铸钱。

更重要的措施是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在部分重要城市进一步发展常平仓,永徽六年(655年),京师成立了常平署,在物资供应充分时以高于当时市价的价格买回商品,物资短缺时再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使物价浮动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后来每个州都设立了这种粮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