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是指哪三元

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这三种称呼,可以组成连中三元或三元及第等词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如果是连续考的乡试、会试、殿试,而三次都是第一名的话,就叫连中三元。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废止。在明清时期的时候,科举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为礼部举办的,第一名为会元;殿试为皇帝亲考,第一名为状元。

书生要参加院试,录取的被称为“秀才”;秀才要参加乡试,录取的被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举人要参加会试,录取的被称为“贡士”,其中第一名称为“会元”;贡士参加殿试后,录取的被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状元”。

“连中三元”源于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制度,科举制度经过长期演变和改革,逐步固定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的形式,三元指的就是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得了第一名。

连中三元中的三元是指

三元指的是解元、会元、状元。每三年一次的乡试第一名即为“解元”,在礼部举行的会试第一名即为“会元”,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连中三元代表某人三次考试都是第一,这个词也可用来形容一个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连中三元解释

“连中三元”是用于形容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情况,指某个考生参加考试过程中,在乡试、会试、殿试三次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接连考得“解元”、“会元”、“状元”。这种说法大致出现在宋代。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俗称“秀才”。考得“秀才”之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接下来,首先是参加每三年一次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又称“秋闱”。此考连考3场,每场3天。乡试考中,称为“举人”。“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正式跨入士大夫阶层。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段说的便是乡试中举的情形。在“乡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则称为解元。

通过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贡院举行,也称“春闱”,同样是连考3场,每场3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者,称为“贡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接下来的四月份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由皇帝亲自主持和出题,并定出名次,第一名称为状元。自古言:“文不称第一,武不称第二。”客观地说,要在文科考试中做到“连中三元”,确实相当难。据史料记载,历代数下来,总共出现过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另外还有2次武科举的“连中三元”。

古代科举考试有“连中三元”的说法,那么“三元”指哪三元?

三元是指: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文三元:以清代为例,旧时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州、县基层开始,叫做童试。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正式较高级别的国家考试叫做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进行,赴考人是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

第一名是“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再高一级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殿试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此殿试的第一名为“状元”。

武三元:此外,历史上也出过三位“武三元”。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连中武科三元,官拜参将,辅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战争中屡建战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纪念。

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他博通经史,工诗善书,时人称其武艺、诗词、书法为“三绝”。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秉性刚介,不媚权贵,颇有直道君子之风。

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参加武秀才考试,射箭第一,号称“神射手”,故人们赞其为“武四元”。他虽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释卷,文笔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誉。

扩展资料

三元及第:表示在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都取得第一名。事实上,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历经改革,到明清时期形成了最为正规的科举程序。以清朝为例,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古代科举制中连中三元是指哪三元?

连中三元的三元是指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扩展资料:

连中三元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读书人的最高荣誉。

文臣之中有14人大三元及第,他们分别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以及清朝的钱棨、陈继昌。其中黄观和钱棨是六元及第,黄观连中六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元(科举名词)

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连中三元” 的“三元”是哪“三”元

连中三元即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

一,解元:乡试三年一次,考试地在省府,考生为省府内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的人则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便为“解元。

二,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便为“会元”。

三,状元:经皇帝殿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便为“状元”  。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古代的科举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三年中只产生一名状元,可见考取状元是相当艰难的。

扩展资料:

状元产生“五步曲”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状元,一般须经五个阶段。

一,童生。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二,院试。由省学政主持,童生参加,考中的称秀才,也叫生员,一般可称相公。(此二者只是预选形式,乡试、会试、殿试才是正式的科举考试。)

三,乡试。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二至十名是亚元。

四,会试。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五,殿试。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差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连中三元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古代高考历时九天七夜 号舍中吃住失火不开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