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的意思
习俗的意思是:习惯和风俗
习俗
【拼音】[ xí sú ]
【出处】杨朔《上尉同志》:“他忽然张开胳臂,一把抱住我这不是东方的习俗,但我们抱起来了,抱得紧紧的。”
【例子】这可能是他们的习俗吧,用这种方式问候陌生人。
【近义词】民风、风气、民俗、风俗、习惯
扩展资料
习俗的近义词
1、民风
【拼音】[ mín fēng ]
【解释】社会上的风气;民间风尚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於是乎又把六十年前民风淳朴的地方,变了个轻浮险诈的逋逃薮。”
【例子】这里风景好,而且民风也淳朴,是个旅游的好去处。
2、风俗
【拼音】[ fēng sú ]
【解释】社会上长期形 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出处】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中国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例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
习俗是什么
习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xí sú,是习惯风俗的意思。习字最早见于,字形作习,上部是鸟羽毛的象形,下部是声符。《礼记·乐记》等均有相关记载。义
东汉学者许慎将习字解释为"数飞也"①,即练习或学习飞行的意思,这是习字的本义。习字随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在本义基础上又演变出多种重要含义,习惯、习性便是其中的一种。《礼记·乐记》说:"五年视博习亲师",学者解释其中的习字含义是"常也"。常即经常、惯常。经常、惯常自然成为习惯,这便是习俗的习的基本定义。俗字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铜器铭文《卫鼎》等)。《说文解字》说:"俗,习也"。这是用转注的方法来解释俗字的含义,表示俗与习在意义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礼·大司徒》疏说:"俗,风俗也";《荀子富国》注说:"俗,谓民之风俗也";《吕览·长攻》注说:"俗,常也";《周礼·大司徒》注说:"谓常所行与所恶也"。根据以上解释可知,俗的意义与习字相近或相通,确切而言,便是风俗的意思。习与俗连文合并成习俗一词,大约始自春秋战国时期。《荀子荣辱》说:"是注释习俗之节异也";《春秋繁露--王道通》说:"人主以好恶喜怒变习俗";《战国策·赵策》说:"常民溺于习俗"。按古代经史学家的解释,前述文句所见的习俗一词,均是风俗习惯的意义。
综合前述解释和实际情况剖析,可以认为,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古籍记载
习俗先辈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今一衣一帽、一器一物、一字一语,种种所作所为,凡唱自一人,群起而随之,谓之"时尚"。或尚坐关,群起而坐关;或尚礼忏,群起而礼忏;群起而背经,群起而持准提,群起而读等韵,群起而去注疏、专白文,群起而斋十万八千僧,群起而学书、学诗、学士大夫尺牍语,靡然成风,不约而合。独于刻心励志,真实参禅念佛者,则有唱而无随,谓之何哉?
习俗禁忌
旧社会,城乡居民禁忌较多,表现在人们行为的各个方面,相沿成习。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带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水平的提高,逐渐淡化,禁绝。
1.喜禁
一年之内,同一户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门,八不还家";新媳妇正月不空房;送闺女回婆家,必须上午到;新媳妇清明不准在娘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妇不出门;娶亲避丧,择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克的男女不能结婚。
2.丧禁
身亡异地,尸体不能进内宅,灵柩须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办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杀、雷击、生育身亡的人,不准进墓地,逾3年才准迁入;婴儿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儿女死亡,谓"少亡",不准进墓地,占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于南屋,矮者脊上竖砖拔高;正房不能高于两邻的正房;屋冲路箭,须在冲向墙上设"太公在此"或"泰山镇宅"等字牌;闰月年不盖正房;挂屋必须矮于正房;大门口不能同堂屋门口相冲;栏圈不能与正房相冲。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给客人倒茶,忌把壶嘴对人;有长辈在场,不能占首席,要依辈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准入席;客未饭饱,主不能领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时,药不放"三台",即窗台、锅台、炕台;处方忌反叠,借药锅子忌送还,由借者保存,谁用谁取;小孩生痘疹,大门口挑红,忌人忌响;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属阴之说。
6.节禁
春节这天,不动刀、剪、针之类的金属物;不扫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恶言或打骂儿女。已出嫁之女春节忌住娘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岁,仍说99岁,忌说100岁;吃饭时,忌把筷子横担在碗上;借水桶用后,忌挑着送还,应挑着一个,用手提一个送还;挑着送者,要两桶水满,不能空桶。
风俗是什么意思?
词典解释: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风俗人情。
重点词汇:
1、礼节: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如鞠躬、握手、献花圈、献哈达、鸣礼炮等。
2、总和:全部加在一起的数量或内容:今年第一季度的产量已达到去年全年产量的总和。
3、形成:经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形成新的风格;形成包围。
扩展资料:
近义词:习俗
词典解释:习惯,风俗:乡间习俗;彼邦本倔强,习俗多骄矜。
重点词汇:
1、倔强:(性情)刚强不屈:性格倔强;他有股倔强劲儿。也作倔犟。
2、邦本:国家的根本。《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传:“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孔颖达疏:“民惟邦国之本,本固则邦宁。”后因以“邦本”指人民。
3、骄矜:〈书〉骄傲自大;傲慢:面有骄矜之色。
习俗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某地区内的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风俗。
一、拼音
习俗 [ xí sú ]
二、出处
先秦·荀子《荀子·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行。”
释义:
政治,教育,环境和个体之间相顺相谐,人才的造就就是可能的了。
三、例句
1、元宵节赏花灯吃汤圆是民间的古老习俗。
2、我们要革除丑陋的习俗,树立文明新风。
扩展资料
习俗的义词:
一、民俗 [ mín sú ]
释义: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情况。
出处:先秦·韩非子《韩非子·解老》:“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
翻译:仓库空虚国家就贫困;国家贫困,民俗就淫逸奢侈;民俗淫逸奢侈,农织行业就荒废。
二、民风 [ mín fēng ]
释义:社会上的风气;民间风尚。
出处:唐·陈鸿 《东城老父传》:“上之好之,民风尤甚。”
翻译:皇帝喜欢这种游戏,民间就更加盛行。
习俗是什么意思?
习俗的意思是:习惯风俗。
1、拼音:xísú
2、近义词:民风、风气、民俗、风俗、习惯
3、引证解释:
(1)现代· 杨朔《上尉同志》:他忽然张开胳臂,一把抱住我。这不是东方的习俗,但我们抱起来了,抱得紧紧的。
(2)唐代·殷尧藩《端午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白话文: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风俗
1、拼音:fēngsú
2、释义:指长期相沿积久而成的风尚、习俗。
3、引证解释:现代·巴金《灭亡》第八章:她们问我中国底风俗,我也略略说了一点,又常常惹起她们发笑。
二、近义词:习惯
1、拼音:xíguàn
2、释义:指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今泛指一地方的风俗、社会习俗、道德传统等通过实践或经验而适应习惯于做艰苦工作。
3、引证解释:
(1)现代·曹禺《北京人》第三幕:那么您死啦,没有棺材睡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都是一种习惯!
(2)现代·杨朔《征尘》:我掏出两角钱递给他,不知应该说什么。假如习惯允许我的话,我真想拥抱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