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正明礼,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得当不偏不倚,遵循自己的内心,不被意识(物)所左右。
中正明礼,就是要得当不偏不倚,懂得封建时的伦理道德。知行合一就是一个人要内心觉醒,知道自己需要什么,那么外表应该也是这样一个人,这需要自己慢慢去改变才能做到的。
两者有机融合,就是告诉我们应该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指导我们的行为。即内心所想与行为一致,要想做到就要遵从自己的内心。真正致知的人,真正见性的人,真正明明德的人,已经获得了真正的智慧,心做回了主人,不再被意识(物)所左右。待人接物都是自然流露,一言一行都会自然地体现出来。
扩展资料
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二、懂事明礼还是懂事明理
懂事明理。
1、懂事明礼这个词语的并不合理,懂事指的在事情方面能够清楚的了解,而明礼是指的一种礼貌问题,并不能组成成语。
2、懂事明理的意思是指的在事情方面既了解也清楚的知道理论的依据,是一个正常的名词性词语,所以懂事明理是对的。
三、"明礼什么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明礼诚信
明礼诚信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标准,是法律的基础。明礼,即懂得礼仪,也就是讲文明礼貌。礼仪,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为了维系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而约定俗成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风貌和社会进步的反映。
四、崇德明礼是什么意思
做人做到明礼,就是修习礼貌礼仪道理;做到崇德,就是崇尚美德道义。
礼仪(lǐyí):礼节和仪式。如礼仪周到、外交礼仪。出自《诗·小雅·楚茨》:“献醻交错,礼仪卒度。”
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为了相互尊重,在仪容、仪表、仪态、仪式、言谈举止等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
基本解释
礼仪是一种用来确定人与人或者人与事物关系的一种行为方式,往往传达一种情绪,如信任,尊重,臣服,祝贺等。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的,对人,对己,对鬼神,对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识的,各种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
这里的惯用形式包括礼节和仪式,礼节一般是个人性的,并且不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头、鞠躬、拱手、问候等;而仪式大多是集体性的,并且一般需要借助其他物品来完成,譬如奠基仪式,下水仪式,迎宾仪式,结婚仪式,祭孔大典,等等。人类最早的礼仪是祭祀礼仪,它主要是表达对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五、明礼什么四字成语
1. 成语,明礼开头的前两个字
没有“明礼”开头的成语,“礼”在第二位的成语如下: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卑礼厚币 卑礼:谦恭的礼节;厚币:厚重的币帛。比喻聘请人员的郑重殷切。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虔诚地跪拜。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等礼相亢 犹言分庭抗礼。以平等之礼相待。
暮礼晨参 指早晚礼佛参禅。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缛礼烦仪 指烦琐的礼仪。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2. 成语,明礼开头的前两个字
没有“明礼”开头的成语,“礼”在第二位的成语如下: 爱礼存羊 由于爱惜古礼,不忍使它废弛,因而保留古礼所需要的祭羊。
比喻为维护根本而保留有关仪节。 卑礼厚币 卑礼:谦恭的礼节;厚币:厚重的币帛。
比喻聘请人员的郑重殷切。 顶礼膜拜 顶礼:佛教拜佛时的最敬礼,人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受礼人的脚;膜拜:佛教徒的另一种敬礼,两手加额,跪下叩头。
虔诚地跪拜。 诗礼之家 诗:指《诗经》;礼:指《周祀》、《仪礼》、《礼记》。
旧指世代读书讲究礼教的人家。 诗礼之训 子女遵承父亲的教诲。
先礼后兵 礼:礼貌;兵:武力。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能,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接待。 等礼相亢 犹言分庭抗礼。
以平等之礼相待。 暮礼晨参 指早晚礼佛参禅。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比喻以礼相让,事虽微而获益必大。 缛礼烦仪 指烦琐的礼仪。
诗礼传家 指以儒家经典及其道德规范世代相传。 诗礼人家 世代读书以传统封建礼教为行为准则的人家。
识礼知书 懂得礼仪,熟知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