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的左翼 右翼是什么意思还有鹰派是什么意思?

右翼和鹰派都属于强硬派,打个比方,外国人如果做出什么损害该国的利益的话右翼和鹰派就支持打仗,而左翼和鸽派都是基本以德治国以德服天下,凡事不喜欢以武力解决

二、日本右翼分子什么?

日本右翼分子,泛指日本社会中民族主义色彩更加浓厚,对外关系上持强硬态度的一股政治势力。也称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

狭义上讲,日本右翼是指日本街头具有黑社会性质的法人组织;广义上讲,日本右翼指的是日本政治势力中的鹰派,也就是日本保守政党中的强硬派。

日本右翼势力在战后一直处于一种时起时伏的状态,但是最近几年其势力突然变大,不是专指右翼分子人数上的壮大,更重要的是指其掌握了政权。

三、谁能 全面的 解释一下日本的左右两翼?

“右翼”一词最初起源于法国。在法国大革命后的议会例会中,坐在议长左方的是激进的雅格宾派,坐在议长右方的是保守派。自此以后,包括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在内的激进派就被冠以左翼的头衔,而民族主义者、国家主义者等具有保守特征的派别就被冠以右翼的头衔。近代操纵日本政治的是在左右两翼之间寻求平衡的自由主义派别。正如战前统治日本的不是右翼一样,战后统治日本的也不是左翼。但从整体上看,战前偏右、战后偏左。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政治的总体趋势有偏右的征兆。

一般来讲,基本上将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极权主义、国家社会主义作为右翼概念来理解。右翼具有狂热的排外主义、沙文主义式的对国家过份的忠诚以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敌视。他们强调民族使命,具有打破现状、发动政变的强烈愿望。

右翼对于自身的界定以及左翼对于右翼的界定所得出的结论是完全相反的。右翼认为自己的言行体现了“爱国精神”与“革新精神”。但左翼却认为右翼体现的是“反动、保守、排外”的政治态度,双方各执一词。

右翼自身也存在着矛盾性。不能因为他们强调民族传统文化而无视其极端的暴力行为,也不能因为其反西方就被扣上一顶“反革命”帽子。正相反,日本右翼的革新精神决不亚于日本左翼的革命精神。日本右翼作为一种民间组织及社会思潮,其思想特征体现了日本社会底层人们的精神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保守与革新的双重性格。它根植于日本社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同时又对传统文化进行极端式的解读。日本右翼不论在近代还是在现代,其主张都无法占据主流地位。因此,日本右翼打破现状的意识极为强烈并往往采取极端手法。对传统的右翼、以及目前的“新右翼”要加强研究,因为能够对日本政局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这些人。

日本右翼源于幕末明初的“尊王攘夷”运动。筑前福冈的“玄洋社”是日本右翼的最大源头组织,为日本右翼团体鼻祖。战前右翼的组织构成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国粹派的“封建式日本主义团体”,另一部分是革新派的“近代国家社会主义团体”。有代表性的国粹派右翼组织有:玄洋社、黑龙会、大日本国粹会、大日本生产党等。有代表性的革新派右翼组织有:老壮会、犹存社、经纶学盟等。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亚洲,日本为摆脱变成西方殖民地的危机而实行维新、推行“欧化主义”。盲目“入欧”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崩溃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是促使右翼组织及其右翼思潮产生的历史前提与社会基础。当时右翼组织的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对这股“脱亚入欧”风潮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为日本社会的“底流”,右翼组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张扬一个世纪以来从未停止过。

所谓右翼的“道统”是指,对内坚持与腐败的政党、阻碍国民自由与平等的官僚、垄断利润的财阀进行坚决的斗争;对外主张亚细亚主义。这是战前日本右翼在对内、对外认识上的一个特征。因此,在战前的日本,虽然亚细亚主义者不一定都是右翼,但右翼人士一般都是亚细亚主义者。变革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的现行体制、实现亚洲国家的维新是日本右翼的美好理想。可以说,在反体制、反资本主义、主张维新这点上,左、右两翼之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是,当日本的利益与亚洲其它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右翼的美好理想便被日本的现实利益所取代。于是,右翼的狭隘性便显露出来。而且,右翼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特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革命极力反对。所以,右翼从来不使用“革命”一词,而用“维新”取而代之。天皇主义、日本主义、三反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共产主义)、亚细亚主义是日本右翼的传统思想与理念。战前右翼崇尚以天皇为中心、一君万民的政治制度,对日本自古以来君民一体、以农本主义为特征的国体情有独衷。他们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吞食亚洲,强调东方文化的正统性。尽管后来亚细亚主义被日本统治者利用来作为侵略亚洲的意识形态,但亚细亚主义者在东西方文化冲突过程中对亚洲传统文化的倡导与维护仍然在近代亚洲政治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0世纪30年代,日本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都非常严峻,右翼组织开始走向极端,从组织到思想均被体制化,右翼的道统不复存在。日本战败后,右翼组织受到彻底的摧毁。战后初期其活动有所收敛,但进入50年代后,随着美苏冷战体制的形成,其组织得以复活并具有极强的反苏、反共、亲美特征。50~60年代,日本政治中的保守势力为了利用右翼组织中的暴力团体来对付左翼而与右翼相瓜葛。复活后的右翼为了制定“自主宪法”采取了反苏、反共、重新武装的政治主张,并开始支持保守政权的亲美路线,一改右翼反美、反体制的传统方针路线。战后右翼组织的发展大体有以下几个特点:⑴1945~1951年,旧右翼团体崩溃,新兴反共右翼运动兴起。⑵1952~1960年,旧右翼团体复活,右翼运动呈多样化。⑶1960~1970年,暴力主义倾向提高,“民族防卫论”出台。⑷1970~1980年,“新右翼”登场,反美、反体制倾向加强。新右翼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与民族主义主张相呼应。1972年3月,原生学联书记铃木邦男在东京组建了“一水会”,新右翼正式登上战后日本政治的舞台。他们提出了“打倒YP体制”(Y指雅尔塔协定、P指波茨坦公告)的激进主张,倡导反美、反苏、“回归日本民族”、“反体制、国家革新”等思想,并与战后初期的右翼组织划清了界限。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的自立与迅速发展是新右翼产生的社会经济基础。就“反体制”一点而言,新右翼继承了战前传统右翼的“道统”。但就右翼组织整体而言,其内部对于理念模式及行为准则并无共识。右翼组织诚意塾把现代日本右翼思想概括为:皇道主义、民族主义、和平主义。他们认为,就右翼思想的基本概念而言,新、旧右翼之间的想法是相通的,只是国际认识有所不同。例如,战前右翼的关注点在亚洲,而战后右翼的关注点则面向全世界。

目前,日本的右翼组织成分比较复杂,据1972年的《右翼关系团体要览》统计,日本右翼组织中,50人以下的团体占63%,100人以上的团体占15%。超过1万人的右翼团体只有5个:国乃础、国柱会、新日协、健青会、乡友联盟。到1992年6月止,正式统计的右翼、民族派団体大约有840个,总人数约12.5万人。其中,“行动右翼”大约有50个団体、2万人左右。

近年,日本右翼最大的变化是一批新右翼组织、宗教右翼组织以及右翼暴力团体的成立。它使右翼阵营在组织结构上出现了“传统化”、“大众化”、“极端化”3种发展趋势。主要的新右翼组织:生长之家学生会全国联合会、日本青年协议会、一水会、日本学生同盟、大日本赤诚会、新生亚细亚青年集团、反宪法学生委员会全国联合、国家社会主义者同盟、四宫政治文化研究所、国防问题研究会、兴亚青年协议会、新民族主义青年同盟、三岛由纪夫研究会等。这些新右翼组织与战后初期的亲美、反共、反华的右翼组织不同,他们追求思想上的主体性,主张回归传统、恢复右翼“道统”。新右翼与传统右翼不仅在反苏、反共上一致,就连在反美上也一致。新右翼制定的路线与战后初期的“亲美反共”路线有所不同。如前所述,“打倒Y、P体制”是新右翼的基本理念。根据这一理念,现在的宪法、体制、财界以及日本安保条约均在被否定之列。反美、反体制、反权力、反资本是新右翼的特色。可以说,新右翼真正地继承了传统右翼的“道统”。铃木邦男是新右翼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叛逆的神话》是其代表作。主要的宗教右翼组织:生长之家、神社本厅、靖国神社。宗教右翼与以前的右翼组织有所不同,他们组织严密、资金充裕并具有高超的活动手法。宗教右翼的最大特点是善于“发动群众”。在这些右翼暴力团体中,兵库县的五代目山口组规模最大、影响最深。

进入80年代以来,右翼思想与民族主义思想有合流的趋势。首先,“新右翼”的出现使战后缺乏思想的右翼组织向传统回归。1970年11月25日,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试图以死来唤起自卫队的崛起以及右翼阵营在精神上的追求。日本右翼把三岛的行为看成是烈士的“义举”,并赞颂这种“三岛精神”。所谓“三岛精神”就是日本右翼的传统精神,即反体制、反美、反共精神。三岛认为,自卫队保护的是“否定自己的宪法”,但却服从这一屈辱的命令不做任何反抗,这让他感到悲伤、激愤。80年代以来,右翼势力与新保守主义政治势力的结合使右翼获得“新生”。

右翼阵营在组织上与思想上的整合目前仍在进行之中。尤其是面对思想上的“空心化”问题,新右翼与宗教右翼都在尽量努力弥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右翼的传统思想特征“赞美天皇制”受到时代的挑战。右翼组织自身也认识到他们对天皇制的崇拜过于僵化和形式化。因为他们拼命要保护的天皇已经是实行了“皇室革命”的天皇。最让右翼受刺激的是天皇在“朝礼”上常说的一句话:“我与大家一起遵守宪法……”。右翼的最终目的就是改宪、确立天皇的绝对领导地位。但是,连天皇自己都承认了宪法的正统性,这确实让日本右翼苦恼,他们在理念上面临新的抉择、在思想上处于仿徨之中。

日本右翼组织合法活动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街头宣传,二是提出请愿书与抗议书。但是,右翼组织、特别是那些由暴力团体转化来的右翼组织根本不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他们或改装宣传车、或故意制造噪音,而警察又往往放纵他们。近些年来,日本右翼组织活动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推进国旗、国歌法制化的进程,对不法官员、品质不佳的企业、金融机构施加压力等。右翼组织在社会不公现象面前,有时确实能起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在诸如领土问题上,有时却显示出盲目的极端特性。

从总体上看,近些年来右翼组织对日本政局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⑴“宗教右翼”推动“元号法制化”。⑵右翼组织发动的“群众运动”成为日本政治右倾化的土壤。⑶右翼势力推动“改宪”进程加快发展。

近年来,日本的宗教右翼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如在推动元号法制化的过程中,生长之家与神社本厅、日本遗族会协作,首先设法使“元号法”在地方议会通过。然后,采取地方包围中央的手法再迫使国会通过。1976年日本举行天皇在位50周年纪念仪式,以此为契机,右翼组织打算强化天皇制。自民党右派也乐此跟进。1972年自民党成立了“关于元号的小委员会”。1975年,日本首相三木武夫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回答问题时就提到“打算讨论昭和之后设置元号的问题”。这样,就使元号法制化成为政治问题。在右翼组织与自民党内右派的共同推动下,1979年6月日本国会终于通过了“元号法”。

另外,以历史教科书、历史认识问题为核心,右翼组织的活动也极其频繁。他们不仅在日本政府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发挥影响作用,而且其大量的活动与宣传为日本政治右倾化提供了温床。1982年当日本政府答应修改教科书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部分时就遭到右翼势力的坚决反对。在中国、韩国对此进行批评时,右翼势力说这是“干涉内政”。同时,右翼组织还攻击日本政府的外交政策是“谢罪外交”。1976年,推动正式参拜靖国神社运动的右翼团体“慰祭英灵会”成立,10年后的1986年8月15日,中曾根康弘参拜靖国神社,成为二战后第一位以现职身份参拜靖国神社的总理。小泉上台不到2年,就曾3次参拜靖国神社,其目的就是为了讨好右翼势力及保守势力,从“遗族会”方面拉选票。除上述推动元号法制化及促成日本政治右倾化外,右翼势力的“大手笔”就是推动“改宪”进程的快速发展。

右翼势力于1981年成立了“保卫日本国民会议”。议长是加濑俊一,运营委员长是黛敏郎。该右翼组织的最终目的是修改宪法,拥有军队、向海外派兵、实施集体自卫权。该组织的活动手法是“发动群众”、诉诸舆论,即开展“草根”保守运动。他们企图通过控制国民投票来影响国会三分之二的议员,最终达到在国会通过改宪议案的目的。右翼势力的努力对日本政局的影响是明显的。1981年10月,有280名议员参加的“自主宪法期成同盟”(会长岸信介)发表了“第一次宪法修正案”,鼓吹部分修改日本宪法。1982年5月“保卫日本国民会议”又召开研讨会,在公开场合挑起关于改宪的大论战。同年11月,“改宪论”者中曾根康弘登上总理宝座。1983年1月,在自民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通过“改宪决议”。1985年11月,自民党抛出了修改宪法的“新政策纲领”。提出“我党历来将自主宪法的制定即自主地修改宪法作为立党之本。今后将继续坚持和平主义、民主主义以及尊重基本人权的原则,随着时代的变迁推进对现行宪法的修改及探讨”的主张。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改宪的步伐加快,首先是在1992年6月通过了“PKO法案”,实现了向海外派兵的愿望;“9·11”之后又通过了“恐怖3法案”,在“集体自卫权”上向前跨越一步;小泉内阁及其新保守主义者们积极推动在国会上通过“有事法案”,争取使日本获得战争权力。右翼势力追求的目标——改宪、拥有正规军、享有集体自卫权等在自民党政权下正逐步实现。民族主义者石原慎太郎就称日本宪法为“麦克阿瑟宪法”。军界也有人认为,日本如果没有进攻能力就无法保护自己的国家。右翼势力与民族主义者强烈地影响着日本政局的走向。5月3日是日本的“宪法纪念日”。“改宪派”在东京召开大会,发表了一个“新宪法草案”。该草案有两个基本点:一点是明确认定天皇是日本的国家元首。另一点是“保有国防军”。而以共产党和社民党为首的“护宪派”决意要使“有事法案”成为废案,他们认为“有事法”就是“战争法”。当天,中曾根康弘与宫泽喜一两位前首相接受电视访谈时都表示,在现行宪法的框架内容忍行使部分“集体自卫权”。其理由是美国为“保护日本的安全”而作战时,日本理所当然地应该“帮忙”。

综上所述,在近百年的右翼发展史上,其阶段性的特征各有不同。作为“原点”的右翼思想,其出发点是继续维新、“二次革命”。战前右翼组织的主要理论指导思想是反资本主义、反共产主义、反体制、倡导天皇主义、亚细亚主义。右翼思想在近代日本政治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战后初期的50~60年代,右翼组织缺乏思想性、丢掉了右翼的“道统”。这也许是三岛由纪夫自杀的最根本原因。70年代产生的新右翼以及宗教右翼在某种程度上找回了一些传统右翼的“感觉”,但右翼组织中暴力团体活动的负面影响使右翼组织缺乏思想的特征更显突出。战后右翼阵营中象战前那种反体制的国家主义团体与“志士”很少见,右翼组织已经成为保守统治层的“别动队”。右翼势力与统治阶层在思想上的共鸣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根本原因。右翼势力与日本政界新保守势力的结合将左右日本政治的现状与未来,并对今后日本的内政与外交政策的制定发挥“导航”性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深入研究为什么二者能一拍即合? 战后50多年来,日本一直在美国的占领和“保护”下,其文化与外交的主体性无法发挥,右翼组织强调保护日本文化的主体性、政界的新保守主义者呼吁要从“附属外交”走向“独立外交”。对民族利益的共同追求以及确保日本在亚洲的主导权是二者之间的结合点。

四、关于日本右翼

我们将它放在亚洲这样的背景下谈比较好。日本为什么这几年加速右倾,跟国民经济下滑、国民希望再创辉煌、包括日本希望再度出现经济奇迹有关。

日本自信心达到最高潮,是在八十年代,我指的是战后,不包括以前的日俄战争时期。

当时以什么为标志呢,他们的自信心达到最高点,1979年美国哈佛大学有一个教授符高义写了一本《日本第一》这本书,他是社会学家。他在书中提到一个观点,日本是勤奋优秀的大和民族,实际很多方面超过了欧美,而且值得欧美人借鉴,二十一世纪将是日本人的世纪。这个话日本人听的非常爽快,这本书出版之后马上卖了七十万册,而且大学广为作为教科书采用,而且街头一个摊贩都会跟你说日本第一,自信心达到这样的程度。日本要跟美国开始争第一把交椅,连美国人都说日本第一,我们为什么要唯美国的马首是瞻,不但要成为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政治大国、军事大国。

但是紧随着经济的泡沫破裂,十年的经济下滑,现在是挫折的反弹,他们希望回到八十年代,甚至更右翼的希望回到战前。

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崛起。这实际上也是连动的造成日本的右倾,这是负产物。现在日本人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接受中国的崛起。打一个比方,他们原来住豪宅,原来是茅草房,日本人原来住豪宅,中国人原来住在茅草房里,吃的穿的都不太好,但是现在日本人发现房子盖的好了,营养也好多了,穿的也鲜亮了,日本人无法心平气和,而且可能将来会超越日本。

现在日本又没有办法阻止中国的崛起,成为他们主张的那种国家,国民的意识无可避免的向右跑,这在传播学中叫做认知的不和谐理论,实际上就是剧烈的变动中,大量新事务的刺激,和原来的认知是矛盾的,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既不愿意接受一个虚弱的中国,也不愿意接受一个强壮的中国。虚弱的中国,会给日本带来麻烦,因为会老向你借钱,而且在他身上无利可图。但是太强的中国,可能会找日本的麻烦。

日本年轻人呈现两种倾向,一种就是不关心政治,对于政治完全是一种不关心的态度,完全没有责任感。再一个关心政治的,就是右倾,这几乎成为一种规律,只要我对政治有兴趣,关心的,现在日本当选的议员,少壮派,整个思想都是比较右倾的,而且越反华,越能在选举中得到选票。

一、日本右翼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右翼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的右翼大体经历了“战前右翼”、“战后右翼”、“现代右翼”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战前右翼”,是对二战结束前所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概称。受“玄洋社”成立的影响,自1881年起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掀起了组织结社的狂潮,至20世纪初期达到了高峰。据统计,1927年至1937年期间,日本的右翼组织共有634个,人数达12.2万之众。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半个世纪里,战前右翼总是与日本法西斯军部相勾结,不仅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外扩张政策的谋划,而且在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扮演马前卒和炮灰的角色。从策动“日韩合邦”,殖民统治朝鲜,到支持“满蒙独立运动”,肢解中国东北,无一不留下战前右翼的斑斑劣迹。

“战后右翼”,一般是对战后复燃至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日本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统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对日实施军事占领的美国强行限期解散右翼组织,一律褫夺右翼骨干分子的公权并严禁其从事政治性活动和担任国家公职,右翼组织一度被迫偃旗息鼓。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东西方冷战开始,出于冷战的需要和对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的对日政策旋即由“抑制”改为“扶植”,并宣布停止遣散日本右翼组织,解除对右翼分子“褫夺公权的处分”,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竞相出笼,许多右翼团体死灰复燃,再度集结。据统计,仅到1952年,日本全国公开活动的右翼团体就已达270多个,共约5万余人。战后右翼虽承袭了战前右翼的衣钵,但因受国际冷战意识形态和日本国内政治保守势力的影响,它不仅淡化了传统的反美、反体制色彩,而且把反苏、反共、重新武装奉为圭臬。

“现代右翼”,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新右翼”、宗教右翼在内的新兴右翼和既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总称。据日本警方统计,2000年,日本的右翼团体已发展到900个,总数达10万人,已接近“战前右翼”的顶峰时期。而被称为“右翼理论家”的荒原补水则宣称,若包括不公开的“西装右翼分子”在内,日本全国的右翼分子共有353万人。从组织结构上看,现代右翼主要由“传统右翼”、“新右翼”和从暴力团体转化而来的“行动右翼”组成;从思想理念上看,民族主义色彩更加浓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右翼”。他们自诩是“新民族主义者”,叫嚣要“打倒Y.P(雅尔塔.波茨坦)体制”,对内主张“回归日本民族”,“回归传统”,“废除占领宪法(现行和平宪法),制定自主宪法”;对外则鼓吹排外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要求日本政府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综观日本右翼的百年史,从其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当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其自感来自外部的“压力”或“威胁”增大,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政局动荡、民心思变和危机意识增强之际,就是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右翼团体活动猖獗和右翼势力迅速膨胀之时。

二、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变化与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及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55年体制”崩溃等国内外局势的突变,再度为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舞台;日本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化所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新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抬头以及社会右倾思潮的泛滥,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甚嚣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它正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特征活跃在日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当中。

1.组织恶性膨胀,结构盘根错节。随着冷战后日本的“政治整体保守化”和社会思潮右倾化,一些以前的“隐性”右翼分子误认为政治气候业已成熟,对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已无需再遮掩躲闪,转而由幕后走到台前。仅就已知的情况看,从政界的“自民党历史研究委员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正确传授历史国会议员联盟”、“自民党思考日本的前途和历史教育青年议员会”、“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议员会”、“报答英灵议员协议会”、“日本会议国会议员恳谈会”,到文化界的“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昭和史研究所”、“全国教育问题研究会”、“日本历史修正协议会”、“要求纠正历史教科书之会”、“东京教育再兴网络”、“日本舆论会”等等,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所建组织之多,来势之猛,人数之众,可谓前所未有,登峰造极。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右翼团体在成员上相互交叉,组织上相互支持,行动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勾结,已在日本社会编织起一个拥有400万人左右的庞大右翼势力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财团、企业界的右翼资本家为“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出版、宣讲推销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新历史教科书提供资助;学术界、舆论界的右翼文人为右翼团体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舆论支持;右翼政客为其他右翼势力的行动撑腰打气,充当政治代言人;行动右翼则为其他右翼势力的政治主张喧嚣造势,扩大影响。

2.政治目标趋同,思想观念“体制化”。当代日本右翼势力共同的最大政治目标,就是尽快甩掉战败国的帽子,摆脱现行和平宪法的束缚,使日本成为与其经济大国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恢复大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以“普通国家”的身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从而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便称霸亚洲,重建昔日的“大东亚共荣圈”。所谓思想理念的“体制化”,即右翼不再一味坚持“反体制”的诉求,基本容忍日本现行的社会政治体制,或暂时不把改变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为主要的斗争焦点,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与现在的执政当局同流合污,成为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支持者和保守政党的同路人。

3.行动肆无忌惮,暴力化倾向增大。暴力是日本右翼的传统手法,一般包括围攻、滋扰、恐吓、暗杀等。这些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多为右翼组织中的黑社会暴力团体,而幕后指使、支持、资助他们极端暴力行动的,大多是右翼政客、右翼财阀头目和右翼文人。他们思想过激,言词粗暴,行动诡秘,出手歹毒,手段残忍。这些暴力团体的成员实际是日本右翼势力和政治保守势力豢养的打手,除时常开着高音喇叭车上街宣传右翼的理念外,主要是被用来对付日本的共产党、社会党等左翼政党和进步力量。在战后革保政治力量之间斗争最为激烈的年代,左翼政党的领袖、干部遭刺杀,其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被捣毁的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凶手无一不是右翼暴力团的成员。

冷战后,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迅速膨胀,右翼暴力团的气焰更加嚣张,行动愈加肆无忌惮,暴力倾向明显增大,矛头所指的范围和对象扩展到有正义感和良知的其他政治家、政府官员和社会活动家。例如,1990年1月,右翼暴力团成员开枪打伤曾指责“天皇负有战争责任”的长崎市本岛市长;1994年5月,当时的首相细川护熙因承认日本历史上的军事扩张行为是侵略战争而遭到右翼的枪击恫吓;1995年为阻止国会通过村山富市内阁提出的“战后50年决议”,右翼势力纠集200多个团体的2100余人和数百辆宣传车在东京示威游行;1996年1月至1997年5月间,右翼团体因教科书问题对相关出版社进行威胁的事件达140余起;1997年,右翼势力共动员1710个团体,纠集7120余人,出动1860辆次宣传车,在日本各地开展“不能容忍自虐性教科书”的街头宣传活动。以上寥寥数例,足见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之骄横,社会政治之风向。

五、日本极右翼是什么意思

1、日本极右翼的意思是把右翼的思路推向极端,突破“平等的底限”。把反对国家限制强者推演成要强者控制国家欺凌弱者,宣称“国家就是为强者存在的”,实行寡头专政。

2、右翼思维相对保守,总是慎重的看待事物的发展。一般而言右翼主张秩序,稳妥、渐进式的改革和发展方式,主张维护旧传统。

更多关于日本极右翼是什么意思,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六、日本的右翼分子指的是什么??有左翼么??

左翼和右翼在政治传统上指一个社会内部政治领域的两种意识形态,尤其是在民主社会。在现代西方国家,政治通常被分为右翼或左翼,即保守主义(右翼)和社会主义(左翼),在美国,广义上的自由主义指左翼政治,而在欧洲,自由主义则指更广泛意义上的右翼政治。但是到底什么是左翼,什么是右翼?至今并没有一个确切的一致的定义,关于左翼和右翼有不同的观点:第一,迈克尔?雷克顿沃尔德(Michael Rectenwald)认为,左翼主张在文化领域和其他方面的平等主义、民主和多样性,右翼则主张少数人的不可缓和的统治。

日本的右翼势力是代表军国主义的和法西斯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