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剧的由来,评剧的特点都有哪些
评剧发源于中国京东唐山一带,特点是念白和唱词口语化,非常容易听懂,因此很受观众的欢迎。中华民国时期北京改名北平,使得“平腔梆子”的简称和京剧因政治因素而改换的新名称“平剧”、“平戏”混淆,成兆才于是在建议下把“平腔梆子”的简称改为“评剧”、“评戏”,这个名称就此确立,直到现在。
评剧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但最终以“评剧”之名闻名全国。“评剧”名称的由来,说法不尽统一,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早期的着名女演员李金顺所起。另一种说法是,该名称由李大钊所起。
因当时作为小剧种的评剧刚走进城市舞台时,与国家大戏京剧均称为“平剧”,引起京剧班主的忌妒,他们便挑拨武戏演员闹事。后来,时在报界工作的李大钊出面调解。他出了一个主意,给平剧在“平”字边加了一个“言”宇。他说,京剧是国家大戏,代表北平就叫平剧;评剧是民间小戏,它反映社会现实快,演唱形式简单,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上一个“言”宇就成了“评”,这是以评论社会,评书说唱为重的意思。
也有观点认为,当成兆才等人把莲花落演变成“唐山落子”时,吸收了河北梆子的全套乐器,他们给这个新剧种命名为“京东第一平腔梆子戏”,简称“平剧”,演唱时用本嗓。当时的代表性演员有月明珠、金开芳等。辛亥革命后,北京改称北平,京剧也随之称为平剧。以成兆才为首的“平剧”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天津等地,和由京剧改称的平剧成对歭之势。
于是就定名为评剧,寓“评古论今”之意。还有观点认为,是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也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曾经被封为全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华北各省市及东北三省流传最广,其他一些地区也比较流行,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是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剧种之一。
【结束语】评剧身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更是充满了自己的特色,也是有着很多的流派,虽然最初只是民间小戏不过在之后的日子中却是能够在中国戏曲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二、评剧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评剧与莲花落有什么不同?
评剧是在莲花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莲花落又有着明显的不同。评剧的特点是以唱工见长,吐字很清楚,唱词是浅显易懂的,生活气息比较的浓郁。莲花落主要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演出形式有单曲和彩唱两种。与评剧相比,莲花落的体系比较的简单,也没有那么多的流派。
关于评剧的介绍。
评剧是很善于表现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比如说在进行演出的时候,表演者会与现实进行联系,就可以让观众有一种代入感,不会听不懂。并且评剧的吐字特别的清晰,不会出现囫囵吞字的情况。农村人是比较喜欢听一些故事的或者传说而评剧就以此为基础,编出了一些选段,让听众听得很是有趣。比如说当地的表演者改编的《黑猫告状》、《杨三姐告状》等等。在改变这方面,评剧确实是很有经验的,创造出了很多优秀的剧目。随着时代的变化,评剧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流派,并且还吸收了京剧、梆剧等剧组的经验,形成了很齐全的规模,比如说生旦净丑。
关于莲花落的介绍。
莲花落的规模就比较小了,并且受众也比较的单薄,没有那么多的人了解。毕竟这是一个地方的戏剧,但流传的时间非常久,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曲艺术。在接地气这方面莲花落做的是比较好的,特别喜欢在民间进行演唱,收费很低,所以在农村的受众比较多。但随着世代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戏曲文化也变得越来越没落了,毕竟娱乐活动是很多的。
总结
如果你对评剧和莲花路很感兴趣,就可以去观看一下类似的选段,能够让你更加了解。
三、评剧是什么?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我国第二大戏曲剧种,仅次于京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四、京剧豫剧评剧越剧的特点以及历史和代表作
第一个,豫剧特点: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而广受欢迎。
豫剧历史:豫剧最早的称呼叫“河南讴”,又有汴梁腔(见徐珂的《清稗类钞》)、梆罗卷等称呼;清代中后期又有“高调”、“靠山吼”、“靠山黄”等称呼;民国期间民间也称本地梆、土梆等,学者文人这一时期又以河南梆子称之。“河南梆子、”“豫剧”之名最早有时也包括河南的其他剧种,直到1947年秋,洛阳、开封、兰州、西安四地报界方以此称谓专指现今的豫剧。
豫剧代表作:现代剧《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朝阳沟》古代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等
第二个,评剧特点: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善于表观现实生活是评剧的一个传统。
评剧历史: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表演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现在评剧仍在华北、东北一带流行。
评剧代表作:《杨门女将》、《杨乃武与小白菜》《小女婿》《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
第三个,越剧特点: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
越剧历史和代表作:越剧最初是从曲艺“落地唱书”发展而成。清咸丰十二年(1852)由嵊县西乡马塘村农民金其柄所创。艺人初始均为是半农半艺的男性农民,故称男班,又称“小歌班”“绍兴文戏”等,1919年小歌班开始在上海立足,1921年9月至1922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发展。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演出。1925年9月17日上海《新闻报》演出广告中首以“越剧”称之。20世纪50至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