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和反衬的区别?
1、意义不同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反衬,指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
2、主次关系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反衬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3、用运方式不同
对比常用于论述使用。
衬托常用于描写使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对比
百度百科-反衬
反衬和对比的区别是什么?
具体如下: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反衬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对比常用于论述,反衬常用于描写。
2、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具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当一件事物与其他事物有了差别时,就容易引起注意。所谓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对比就是为了比出二者的不同点,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对比的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例如:光明与黑暗,美与丑,喜悦与悲痛的对比,之所以会引起人们深切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们的差异达到了截然对立的地步。对比的作用在于同时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对比!
反衬表现法的运用,主次是极为分明的。反衬是为了将其中一者的某一特点体现得更突出。应该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让主要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光彩照人。
原本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联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的心情。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中用"但我还以为船慢"来反称"我"的急切的心情。
相同点: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如上面试题第一问中可以看出,辛夷花尽,杏花飞落(再加第一句中的“黄鸟稀少”),其中的“尽”“飞”(“稀”)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凋零空寂的气氛。而此时的窗前幽竹,正兀傲清劲,翠绿葱笼,摇曳多姿,迎接它久别归来的主人。诗中的“怜”字即喜爱之意,诗人爱的就是幽竹的“不改清阴”。
诗中,作者正以春鸟、春花之“改”(次)——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主)。那么怎样确定事物的主次两个方面呢?笔者认为,主要应根据诗歌确定的主旨、意境及作者的思想倾向来确定,从本试题第二问可看出。
作者塑造幽竹形象的目的很明确,无非是托物言志,由翠竹的“不改清阴”,体现一种坚守自我的气节,而一个“怜”字,表达了对翠竹的“不改清阴”的深深赞美之情。所以,确定翠竹为主,其它的物象(黄鸟、辛夷花、杏花)为次。确定了事物的主次,对比与反衬自然也就区别开来了。
对比, 正衬和反衬有甚么分别??
第一 我想问你几大,本人将会对不同年龄的人作不同的解释 第二 而家好简单咁讲下三个修辞手法的分别 对比系想将两样相对既事物放埋一齐做一个比较,不分主次 eg.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正衬系将两件同样是好/坏的事放在一起,但将会分主次,让本来受榇托的事物显得更好/坏,即系会为突出主要事物
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
作为陪衬 eg.(好既) 同学们上课会偶然谈几句话,而小辉上课时永远不会谈话。(如果只系讲小辉上课时永远不会谈话,未必显得小辉非常乖,但讲下其他人,个个都会倾两句,就显得小辉更乖喇) 反榇都几容易同对比混淆,因为都系用一件好既榇件坏既,或者坏既榇件好既,但系同正榇一样,系有分主次既,而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 eg:大强站在同学之间就像一座高山。 点解唔系对比?因为佢只系讲出所有同学跟大强的比较,主要不是想说明同学们的矮,而要讲大强的高,如果系对比,将会用另外一个矮小的人(指名道姓)来对比喇 如果有唔明 欢迎add我msn: [email protected]
参考: 我自己(f.3)
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这种手法可以突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 衬 托 俗语说:「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 (宾) 配衬乙事物 (主) ,就是衬托。 甲事物由於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楚,更鲜明,更突出。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 衬 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例子(1):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李白 (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 衬 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 例子(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 (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 例子(3): 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 图片参考:home.stlouis.edu/~artlai/duck ,企鹅胆怯地把 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 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 ........ 图片参考:home.stlouis.edu/~artlai/fly ...... .........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参考: home.stlouis.edu/~artlai/rhetoric
正衬 利用事物的类似条件从正面陪衬。 例子: 政局十分的隐定,人民万分的喜悦。 感时花溅泪,限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反衬 利用事物的相反条件从反面陪衬。 例子: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以「此恨」为主) 2007-09-14 21:28:17 补充: 至于对比和反衬的分别
老师昨天上课时说过了对比的事物是没有分主客的
大家一样重要
互相比较反衬则是用另一样事物作比较以突显共中一样事物